在香山樱桃沟里,有两处抗战时期的遗迹,即“保卫华北”和“收复失地”石刻,是79年前北平(京)的热血青年留下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随后妄图向关内进攻,占领华北。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一二·九运动”以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形成了高潮,北平进步学生运动活跃。1936年2月1日革命青年群众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队)”正式成立。当年暑假,“民先队”在香山樱桃沟举办“平西樱桃沟抗日救国军事夏令营”。参加人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师大附中、女一中等学校的民先队员。夏令营从7月11日开始,每期10天,共约五六百人。
他们在樱桃沟水泉旁扎起营帐,打起地铺,支起锅灶,燃起吹火。在退谷亭内吊起马灯,围起雨布,设立了夏令营司令部。担任司号员的是北大教育系学生陆平,每日黎明攀上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吹响军号,唤醒营员们,揭开一天的紧张训练生活。
营员们学习军事常识、游击战术,举行军事训练和军事演习,同时举办政治讲座,邀请著名教授演讲,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分析当时国际国内政治形势,还组织实施讨论会,演出救亡戏剧等活动。
一天午后,陆平站在退谷亭旁,吹过午休号,正欲返回指挥部休息时,突然听到附近传来阵阵的凿石声。他走过去一看,发现清华大学外语系学生赵德尊正在用地质系采样工具,在一块青灰色的岩石上刻凿出一个苍劲有力的“保”字,陆平心领神会,连忙接过他手中的工具,二人相互倒换着,在岩石上凿下出“保卫华北”四个大字,且呈十字形排列。每个字阔约六七寸。随后他们又在附近的一块岩石上刻下“收复失地”四个字,这是当时每一个热血青年发自心底的最强音。
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保卫华北”石刻依然完好地保存在樱桃沟里,而“收复失地”石刻因处于土坡之下,由于坡土流失而被掩埋,直到十几年前才重见天日,字迹依然清晰。1983年12月“保卫华北”石刻被移置沟上,1992年9月被列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块珍贵的石刻,见证了70多年前北京热血青年的抗日爱国之情。
□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