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国“细胞刀”第一人
北京榜样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学期间他“一刀”治好病了10年的震颤症患者 ■回国后他带队建立了世界一流功能神经研究中心 ■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第五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李勇杰
中国“细胞刀”第一人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李勇杰的故事就是一部传奇。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从一个优秀的医学专家到一个杰出的学科带头人;他在十多年前首次把代表着功能脑病治疗尖端技术的“细胞刀”技术从美国引入国内,极大地提高了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有效率,让中国数千例患者在神奇的“细胞刀”治疗后,肌肉不再震颤僵直,失去的生活工作能力得到了恢复。 前不久,他被评为第五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一刀”治好10年震颤症患者

1979年,母亲一句“咱家出一个医生就好了,你就学医吧!”让李勇杰与医学相伴一生,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取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他又选择师从著名神经生理学家乔建天教授攻读研究生。1991年,李勇杰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留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

一切似乎就这样安顿下来,然而专业知识愈是增长,李勇杰愈清醒地感到自己视野的狭窄。国内医学科技数十年止步不前,早已与国际最尖端的技术水平形成断层,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煎熬。1994年夏天,李勇杰接受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的资助,来到美国,在这所世界知名医院做博士后研究。在这里,李勇杰走近了当时国际前沿的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稳定、长期和立竿见影的手术疗效深深吸引着他。

他还清楚的记得一位来自马里兰州的原发性震颤症女患者,那天是丘脑切开手术,脑内准确定位后,毁损开始,几秒钟之内,患者右手剧烈的震颤消失了。当李勇杰问她感觉如何,她一言不发,盯着手翻来覆去端详了许久,双眼突然涌出泪水:“ oh,it stopped. Look,after 10 years! Oh,my God!”(哦,它停下来了。10年了,我的上帝!)。

也就是从那时起,李勇杰察觉到自己的注意力和兴趣正在向一点汇聚——立体定向技术。然而,当李勇杰跻身于这一领域时却受到了不小的阻力。显然,他的这一兴趣已经超越了规定的职责范围,他一再被警告专心于本职工作。但这一切并不能使李勇杰放弃。那些日子里,他着迷一样阅读着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方面的专著、文献,在临床上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

每逢手术日,必定6点起床,他一边开车一边吃早餐,早上7点钟之前到达医院CT室。患者一到,马上帮助安装立体定向头架,观摩CT定位,然后是大约五六小时的术中电生理功能定位。此外,李勇杰还尽量挤出时间去病房观察手术后的患者,体会手术疗效和术中定位准确性的关系,以及今后改进的方向……一门心思地做这些本不属于他的“分外工作”。

1995年3月,通过电视转播的画面,李勇杰目不转睛地看着享誉世界的加州Loma Linda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生Robert· P·Iacono教授用“细胞刀”给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做手术。凭着在神经电生理技术方面的功底,李勇杰从电视屏幕上注意到一个细节——术中电信号噪音太高。李勇杰断定可能是电生理系统的设定不太合理,与高频电刀干扰的手术室环境不适应,需要更好地屏蔽。当晚,他就写信给Iacono教授,坦率地谈了自己对技术改进的看法。这个大胆的举动,使李勇杰引起了Iacono教授的注意,很快给他回了信,并发出了工作邀请。李勇杰以优异的成绩提前结束了博士后学习,应Loma Linda大学医学中心的邀请从美国东海岸的马里兰来到西海岸的南加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临床治疗工作中。

就这样,李勇杰走近了当时国际前沿的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俗称“细胞刀”技术。当见证了无数成功的手术,目睹了太多从轮椅上重新站起来的帕金森患者时,他已被“细胞刀”所深深震撼与折服。

报效祖国成“细胞刀”第一人

当时,中国帕金森病发病率已达1‰,全国患者的数字至少保持在两百万人以上,如此庞大的群体正忍受着病痛的折磨:逐渐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残疾,瘫痪……而这一先进手术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如果将这项新技术带回去,一定能造福国人!”由此李勇杰坚信自己理想的种子只有落在祖国的土地上,才能生根发芽,他要在中国建立世界一流的功能神经外科研究与治疗中心。

1998年,李勇杰毅然回国,当时正是他在国外生活得最好的阶段。经历了初到异乡的不适,生活逐渐平稳并开始殷实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钻研功能神经外科学。那时候出去的人都绞尽脑汁想留在国外。因此,回国的决定无疑如静湖投石,激起千般涟漪,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如此“异类”的选择,第一反应就是“李勇杰是个不安分的人。”“我也认为自己是不太安分的人。我总觉得应该尝试去挑战新的东西才能获得快乐。就像人碰到了天花板,再也无法跳得更高的时候,就会本能的寻找新的出口,进行新的尝试。”李勇杰说。

1998年,作为中国驻美领事馆“留学尖子人才”,带着梦想回国的李勇杰选择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随后推动宣武医院与美国Loma Linda大学合作创办了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临床治疗和科研机构。回国后手术的成功在意料之中,然而引起的反响却是李勇杰始料未及的。中央电视台对他做了详实的专访,并被多家大媒体冠之以“中国‘细胞刀’ 第一人”之称。从此,被患者称作“细胞刀”的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疗法风靡全国。而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也被美国帕金森病基金会授予“卓越成就临床中心”,成为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临床机构。

说起这10多年的工作,李勇杰淡淡一笑,“细胞刀只是几年前的事了,我们早已开始运用更前沿的技术手段治疗更多的疾病。”

帕金森“脑起搏器”治疗量全球最多

在众多病人中,为给家人看病而跑遍大江南北变得一贫如洗的家庭数不胜数。每每遇到此类求医者,李勇杰心情都无比沉重。几经考虑,李勇杰提出了“终点站”概念。“我希望可以告诉患者,不要病急乱投医,这里解决不了,其他地方也不会有更好的办法。”李勇杰希望给这些患者一个信念,让他们心里更踏实些。李勇杰心里很清楚,要想让病人甚至同行真正认同自己“终点站”的概念,就必须拓展功能神经外科的内涵和外延,将那张谋“渔”的网编织得更大、更密。

李勇杰带领他的团队不断追踪世界领域在功能性脑病的最新动态,改良技术方法,提升治疗水平,拓展治疗范畴。自2009年起,研究所的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治疗量达到全球第一,成为“脑深部电刺激全球最大治疗中心”。

随着名声越来越响,李勇杰的“终点站”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慕名而来的疑难患者更是数不胜数。张贵忠是一名帕金森症患者,患病11年,一直靠药物控制病情,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他的颤抖越来越严重,生活不能自理。药物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大,服药后僵直的他也只能卧床。从军的儿子为了照顾父亲被迫退伍回家。李勇杰主任为他进行了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成功植入脑起搏器,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看着颤抖多年的张贵忠平稳的走出病房时,他的家人流出了欣喜的眼泪。

在功能神外的病房里,有着许多“特殊”的病人,彭水林就是其中的一位。彭水林在7年前被一辆大货车拦腰轧成两段,原本身高168厘米的老彭只剩下上半身的78厘米,他以惊人的毅力闯过生死大关,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成为了世界罕见的高截位存活者,被人形象的称为“半截人”。然而,一种奇怪的疼痛始终折磨着他,明明肚脐以下什么都没有了,可老彭能清楚的感觉到身体残端常常袭来剧烈疼痛,7年的折磨让这个坚强的人有了轻生的念头。一个腰部以下什么都没有,甚至没有了臀部的“半截人”,身体残端良好愈合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感觉到身体残端的剧烈疼痛呢?李勇杰说这种疼痛医学上称为截肢痛,他和他的团队为彭水林进行了脊髓电刺激手术,也就是在老彭的脊椎中段安放一个电极装置,刺激他的脊髓神经,让疼痛无法从脊椎下部传输到大脑皮层中,这样老彭就不会感觉到肢体的疼痛了。“这简直是个奇迹!我不疼了!”术后的彭水林终于告别了伴随他7年的止痛药。

□张正尤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