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
住
空调房中睡个好觉
从1999年到2015年,短短16年,阅兵的保障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营房工作是保障工作的一件大事,住的舒不舒心,受阅官兵最有发言权。“这次阅兵训练,给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住宿条件好了,能睡个好觉了。”这是一名参加过1999年、2009年两次国庆阅兵的方队队员的真心话。
1999年阅兵,大家住的是帐篷,十几个人一间宿舍,只有一个小风扇。夏天,帐篷里的温度最高可达40多度,一进宿舍感觉进蒸笼一样;2009年,大家住板房,虽然装了空调,但板房隔热性不好,还是会让人感到闷热;今年,大家住进了部队营区,营房美观、宽敞、明亮,室内的营产营具配套到位、功能完备。这样的住宿环境,让官兵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谁能想到,这些营房都是从各单位闲置的空房改造出来的。今年阅兵与往年不同,取消了新建阅兵村,而是改为分散式保障,营房工作由新建营房改为修建营房。将闲置营房改造成保障一万多名受阅官兵的营房,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工程招标到竣工验收,仅有短短几十天时间,工期紧、任务重,仅上千台空调的配送、安装和调试,就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面对这些困难,阅兵保障兵站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协调联保组、驻点单位展开营房改造工程。整修方案确定后,营房部门第一时间进驻。兵站营房监管中心主任张晓光从过完年开始,就钉在驻点督促工程建设。兵站保障部部长刘立松协调各级力量,夜以继日装卸、安装、配置营产营具和空调。保障部和营房监管中心的官兵们,积极协调保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仅维修破损龙头、阀门就近300余个。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营房改造工程按时按质顺利完成,成功开设保障点的修补点、超市等,在总参训练场新建板房2500余平方米,绿化兵站周围3000余平方米。
“不仅要为受阅官兵提供最好的住宿环境,还要努力维护好这个环境。”这是营房监管中心始终提倡的口号。每天,中心都会接到上百个营区的保修电话,对每一个电话的内容,他们都要认真记录,及时答复,有时加班到深夜。
一名方队战士在阅兵日记中写道:“在明亮的房间里,享受着空调的凉爽,每天躺下就能入睡,洗漱间每天都能洗个热水澡。住得舒适,休息也好,也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训练了。我为这次阅兵的营房工作点个赞。”
怎么
吃
吃荤吃素数据说了算
怎么保障受阅官兵的体能与饮食达到平衡?这个问题,在阅兵保障兵站不是个难题,今年6月研发出来的《阅兵部队膳食评估系统》,为受阅部队的科学组伙、合理膳食提供了依据。
输入受阅官兵每天饮食情况、食物耗材、个体情况,评估系统会准确计算出食物能量及营养素供给量。计算完后,会进行营养评估、基本营养分析和营养成分来源分析,并生成合理饮食建议。
“你看,这是某个方队某天的统计表,拿碳水化合物这项说,正常值是55%到65%,但是当天的统计结果是50%。所以,我们会根据数据,在饮食结构比例上稍微做些调整。”阅兵保障兵站服务中心营养师裴素萍说。
统计汇总逐日消耗和伙食开支、计算评估能量和营养素、依据评估结果形成合理建议、查询膳食要素情况、查阅相关规章制度,这个具备六大功能的评估系统,背后是集体的智慧和汗水。
给养、营养、计算机……由不同专业骨干组成的10人研发小组,仅用28天就完成系统。作为营养咨询工具,评估系统以《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计算机专家系统》为基础,结合《食物成分表》等相关规定,支持食品种类30大类,总数超过1600种,营养成分涵盖19种营养素、9种氨基酸、多种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等。
“系统刚开发出来时,首先要做的是输入初期数据,刚开始需要输入的数据量比较大。因为只有一套系统,所以我们都是歇人不歇机器,大家轮着输数据。”裴素萍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人员完成了参阅部队伙食单位系统安装、调试和技术指导,评估系统得到广泛的使用。只要阅兵伙食单位管理人员通过操作软件,便可实现全程评估测算官兵膳食营养水平,科学合理制定饮食方案。
“除去《阅兵部队膳食评估系统》,我们还结合现场调查,给出饮食建议。”裴素萍说,“现场调查对象包括炊事班、训练队员、军医等。我们会结合实际问题,给予指导。比如六七月份天气很热,我们会指导怎么合理补水;食欲下降时,怎么增进食欲。”
后厨练武大铲子助阵
中午11点10分,距离午饭还有不到半小时,“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食堂后厨操作间里,一片繁忙的景象。
不一会儿,厨师石建新端出一锅刚刚出炉的麻团,“当兵8年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阅兵活动,心情特别高兴。说实话,我们的工作,有时候也很辛苦,但是想想我们是在为阅兵做保障,就不觉得累了。”
石建新来自山西,个头虽然不高,但为人开朗热情,即便隔着口罩,也依然能从他的笑眼里,感受到他的真诚。
麻团、拉面都是石建新的拿手绝活,初中毕业后,他先是在饭店打工,虽然喜欢做饭,但是却总觉得这样打工没有前途。迷茫中,饭店里一位当过兵的师傅提醒了他。“师傅说,我可以当兵到部队里去锻炼锻炼。我一听就觉得非常向往。”
2007年入伍的石建新,经过新兵连的训练,下连队时分到了炊事班,又干上了他喜欢的“做饭”。“虽然都是做饭,可在部队里跟以前可不一样。在部队,我是一名军人,我为战友们服务,有一种荣誉感。”
入伍后,石建新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每年,部队都送我去军区最好的厨艺学校进行培训。现在,我已经拿到了高级厨师证、营养配餐证,下次我就准备考高级技师了。”他笑眯眯地说。
中午11点20分,后厨里一片繁忙景象,炊事班班长兼副食组组长郭亚杰正挥舞着“超大号”的铲子炒着最后一道菜——青椒土豆。如果不是看到他面前那口直径一米的锅里,盛满了菜,他那架势绝对不像是在做饭,而更像是在练武。
郭亚杰说,平时他在连队里,负责100人左右的伙食,而现在,要负责500人左右伙食,这不仅对技术,更是对体力的一个挑战。“夏天天气本身就比较热,我又是负责炒菜,挨火近,稍微活动一下,就容易出汗。”郭亚杰轻描淡写的说着,脑门上已是大汗淋漓。
郭亚杰1987年出生于河北沧州,当兵12年。2010年他曾经参加过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上合联演。“虽然参与大活动的保障工作比较辛苦,但是也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了我的意志。尤其是这次为我们的受阅部队提供餐饮保障,更让我感到光荣。”
“我们虽然不能像方队里的官兵一样,能够在天安门前受阅,但是幕后工作也一样光荣。”郭亚杰说。
5战士一餐洗500餐具
刷碗筷、整理卫生……这些工作内容看似简单,但因为用餐人数较多,需要洗消500人的餐具,对“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洗消组的5名战士来说并不轻松。
按照1个方队500名战士,1餐需要洗消500套餐盘、汤碗和筷子,1天除了正常3餐外,还需加餐2至3次,此外,每餐前都要洗消大量的主副食品原材料。而这些洗消工作,都需要洗消组的5名战士来完成,工作量非常大。
“比如早饭,洗消组的战士刷完碗筷、整理完食堂基本上要到10点半。”某方队军需负责人李剑说,“中午11点50开饭,洗消组下午4点半才能基本完成刷餐具和食堂整理工作。晚上是6点45开饭,刷碗整理的工作要忙到晚上1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