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阅兵式那些 不亮相的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5年8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阅兵式那些 不亮相的人
——阅兵保障兵站探秘
 

“你们也为阅兵做出了贡献,很不容易。受阅官兵们不会忘记你们这些幕后英雄。”阅兵保障兵站政委韩宪瑞评价道。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没有出现在受阅的队伍中,但是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完成着肩上的使命,保障着阅兵任务的顺利完成。他们就是阅兵保障兵站的全体官兵。

阅兵保障兵站下设财务结算中心、被装保障中心、生活服务中心、营房监管中心4个保障中心,还有油料保障队、医疗保障队、公路运输队和一个直属勤务分队,主要承担着军粮、副食集中采购配送,阅兵被服发放、调换、洗涤、缝补、鞋靴修理,伤病员紧急救治、短期治疗等任务。

根据受阅部队需求,兵站实际展开18类64项服务。截至目前,兵站累计为受阅部队供应主副食品5400余吨,燃气146吨,发放被装物资38万余件套。

怎么

穿

46人完成“一条龙”服务

阅兵对于官兵服装、鞋靴的整洁度、平整度、舒适度要求很高,被装保障中心承担着这项重要作用。

被装保障中心共有人员46人,设立着调号组、修补组、干洗组,实现被装、鞋靴“发、换、洗、熨、补、修”一条龙式的服务。

“被装保障工作是从4月份开始,第一批人员是4月9日入驻,4月12日展开保障工作。”被装保障中心主任李洪升说,“截至目前,共修补鞋靴1.6万双,缝补衣物、被褥1.1万件(套),干洗熨烫被服2.3万件(套)。”

叮叮当当……8月26日下午3点,兵站被装修补服务点传来一阵阵敲打的声音。走进一看,原来是被装保障中心修鞋组的战士正在修补鞋靴。剪皮、黏胶、钉掌、修补……如今,修鞋组的12名战士技术很是熟练,修补一双作战靴全掌仅仅需要六七分钟,但谁能想到几个月前,他们还是没有任何经验的“门外汉”。

为迅速让人员掌握相应的技术,早在被装保障中心成立之前,兵站机关协调安排6名官兵赴某集团军参加干洗岗前培训,邀请军需装备研究所工程师到一线保障地点视察指导,协调干洗厂家到保障点对干洗机进行安装调试并对相关人员组织针对性培训,并发挥“三帮一带”活动的作用,以老带新,确保每名人员技能达标。

54岁的赵军剑是鞋靴修补组的一名老职工,在被装保障中心战士们都会亲切地叫他“师傅”。刚参加保障任务时,有很多战士没有接触过修鞋工作,不是被锤子砸伤,就是不小心将胶水弄到眼睛里。赵师傅总是手把手的教,耐心地指导。

废布料补鞋防磨脚

为确保鞋靴修补质量,一双鞋后掌至少钉9个钉子、前掌至少钉13个钉子;每次钉完,要将手伸入鞋中摸摸,不能扎到战士的脚……在完成保障工作中,大家一边摸索一边总结,逐渐完善技术。

修补组组长聂鑫第一次参与阅兵保障工作,“我以前没干过缝补工作,刚开始接任务时,心里也没什么底。开始保障工作后,自己逐渐思考需要用什么设备,比如缝鞋机、使用工具、耗材。我们在工作中,做到不断完善技术、不断思考。”

“衣服缝补将它改合体看似简单,只是在衣服里面缝一道线,但是既要达到美观还不能改变被装的制式,所以很要求技术。”聂鑫说。

聂鑫说,“在修补的过程中,大家想出不少办法。比如,新鞋刚发时会磨脚,师傅们想办法,在缝补处用裁剪下来的废布料做成布垫,然后粘在脚后跟的内侧。这样穿起来很软和、不会磨脚。”

一天半修补800余双鞋

每天早上8点,被装保障中心的人员开始一天的忙碌,而这样的繁忙状态一直要持续到晚上9点。为了更好地服务官兵,中心人员现在分散在3个保障地域5个保障点位。每周都没有休息,根据任务需求,还经常加班加点,但被装保障中心的人员依旧保持标准不降低。

5月28日,被装保障中心收到要修补800余双鞋的任务。“800多双鞋往地上一放,基本上都没有人站的地方。”李洪升说。

集中所有修补组人员二十余人,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将800余双鞋修补完成。李洪升说:“早上8点开始修补,一直忙到晚上12点。中午饭也是派人打来,大家吃完接着干。”

节奏快、强度大、标准高是这次被装保障的鲜明特点,为了更好的服务受阅官兵,被装保障中心引入一体化的被装服务保障机制,在保障模式上,由“被动”变“主动”,按照方队需求“量体裁衣”,以驻点保障和伴随保障相结合。“方队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就会派车去取,修完给他们再送回去,或者我们会派人去宿舍修补。”李洪升介绍。

“衣服缝补的任务由11位女工完成,配有电脑缝纫机12台。任务多的时候,最多一天,3个人改衣服500余件。”李洪升说。

“战友,鞋子要注意后面的钉子”、“战友,在晾衣服时要注意通风。”……中心的工作人员经常将一些字条塞进修补的鞋子和口袋中。而衣服和鞋子被修补过的战士们,也将一些小纸条塞进衣服口袋和鞋子里,上面写着“战友,您辛苦了。”

“这些修鞋师傅,我们经常一个电话就把他们叫来了。我们一个中队100多双鞋,他们一个中午的时间就修完了。我觉得这些师傅也特别可爱,特别辛苦,希望大家在关注我们的同时,也能多关注他们。”来自“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的战士岳强告诉记者。

“从事后勤保障工作,我们的任务是能够让受阅官兵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现出威武之师的士气。在修补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是出现在阅兵场一样,每次看到战士训练,心里同样很激动,听到他们每个人穿的鞋子踢出的声音,看到他们衣服笔挺,自己感觉很自豪。这是我们整个修补组共同的心声。”聂鑫说。

怎么

理疗组“上门服务”

“我们理疗组是首次加入咱们医疗防疫队。”北京军区总医院理疗科副主任医师、理疗组组长欧阳颀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以往的阅兵保障工作中,医疗防疫队关注的是医疗和防疫,在理疗和康复方面存在缺陷。今年5月初,保障兵站决定在医疗防疫队里成立理疗组,并迅速从北京军区总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天津疗养院等十几个单位抽调了17位医生加入。

“那天我正好休息,正陪儿子在广场玩,就接到了科室主任的电话。第二天,我们就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康复理疗科医生金筝回忆。

“接到医务处任务通知的时候,我正在给病人看病,没多想就来了。”欧阳颀说,“我记得,来的那天,正在下大雨。”

石家庄、邯郸、天津、太原……这些原本在不同地方工作,从事理疗、康复、推拿、整脊、中医、针灸等不同专业的医生便集结到了保障兵站,聚集到了受阅官兵的身边。“可是,大家一来,就傻眼了。我们17个人要保障1.2万官兵的理疗。”欧阳颀说。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欧阳颀提议,分组开展工作。“最开始,我们分了4个组,每个组保障两到三个方队。我想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容易跟方队的官兵、随队军医都熟悉起来,对官兵的伤病也能尽快了解。”为此,他们还制定了“走出诊室、走向训练场、进到官兵宿舍、走进官兵心里”的工作方针。

早上,受阅官兵早到达训练场,理疗组也驻守到场边了。晚上,受阅官兵休息了,理疗组又赶到宿舍,开始提供“上门服务”。

防受伤自创“激活操”

欧阳颀告诉记者,阅兵训练伤,更多的是软组织损伤和慢性积累性伤病。“因为每天重复同样动作,肌肉会劳损,而且一般情况下,没有大的伤病,都是小的伤病,但是训练官兵都希望能够迅速愈合。”

记者了解到,受阅官兵压力很大,一天不练就怕跟不上。现在,队员跟队员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了,队友一个微小的眼神,对方就会意识到动作哪里有问题,如何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欧阳颀和他的伙伴们,想出了第一个办法——培训。培训对象就是随队军医、卫生员。“军医是临床医生,更加注重急救和药物治疗,对康复和理疗,并不在行,为了使他们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先对他们进行培养,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工作的人手。”

第二个办法就是——预防。“任何疾病,发生了,再治疗都需要一个愈合过程,但是如果从根本上减少发病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他们编排了一个“激活操”,专门用于官兵每天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同时还编排了一个“拉伸操”,用于训练后,肌肉的放松,这样他们的肌肉就不会僵硬,第二天可以照常训练。

现在,这两套操的小册子《阅兵训练防治操》就放在训练场里,让训练官兵可以随时拿走阅读、学习。另外,欧阳颀还与理疗组同伴,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同事叶超群合作,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加点写出了《阅兵训练保健手册》、《阅兵训练防治手册》两本书。

将军伸起大拇指

在训练场上为训练官兵做理疗保障的日子,这些理疗组的医生们也收获了不少感动。“我曾经接待过一位膝关节肿痛的士兵,当时,他的膝盖已经肿成面包了,还在坚持训练。我问他,为什么不早来?他说,不想错过这次去天安门受阅的机会,这次实在是痛得受不了,才来看的。”欧阳颀说,“没有其他,唯有尽心为他治疗,让他早点回归队伍。”

“一位成都军区的将军,他对我技术的肯定,也让我记忆犹新。”金筝说。原来,那位将军患有足底筋膜炎,之前,已经请了很多名医来看病,都没有看好。这次,由于训练,每一次启动,足跟都钻心般的疼,正在考虑是做手术,还是或者打封闭针的时候,叶超群推荐金筝为他治疗。

经过金筝的治疗,这位将军当时下地就能活动自如了,但是嘴上却并没有说什么。“很多时候,这种治疗是当时有好转,但是过后就不行了,所以我想将军还不太确定我的技术怎么样。”金筝说。果然,第二天早晨,这位将军再看到金筝,直接伸起了大拇指,夸奖他“你真是金牌理疗师”。

由于工作量较大,理疗组中不少人,“旧病”也复发了。

“我的腱鞘炎最近就犯了,但不敢跟首长们说,怕他们心疼,不找我做理疗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李德成说。

一天,理疗组工作马上结束,要回兵站。华南游击队的将军领队训练完,从队伍里一溜小跑来找李德成做治疗。将军说,他是怕影响训练现在才跑来的。李德成说:“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鼓励。虽然我们没有机会进入方队,接受阅兵,但是我们的工作保障了阅兵的顺利进行,我依然自豪。”

□本报记者 盛丽 陈曦 通讯员 冯杰 文 陈艺 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