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夹皮墙里巧藏两位八路军干部 大缸里贮存上千斤粮食送前线
张兰珠老人 为救乡亲壮烈牺牲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5年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里的前辈
张兰珠老人 为救乡亲壮烈牺牲

 

门头沟斋堂镇的马栏村,被人们尊仰为京西第一红村,是因为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给马栏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土生土长的于金玉是马栏村的书记,他讲起村里父辈们的抗战故事,头头是道。

“我们马栏村是曾经北平西部宛平县八区的大村之一,当时有村民320多户1200余人。在冀热察挺进军进驻马栏的日子里,我们可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模范村。”于金玉说,马栏村保留了大量抗战时期遗址,包括挺进军司令部政治处、机要科、通讯科、弹药库等遗迹。

著名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就坐落在马栏村一所普通的两进四合院。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日寇,1938年底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冀热察挺进军、冀热察军委会和冀热察区党委,统一领导冀热察党、政、军、民抗日工作,继而建立敌后根据地。当时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就设在马栏村,马栏村民踊跃报名参军,当时,在挺进军七团就有一个“马栏排”——官兵全部来自马栏村。

为防敌特破坏,民兵就在村口、村外设了多处岗哨。陌生人进村必须要有路条,如果敌人进犯,哨兵就喊“做茶壶”,通知村里做好战斗准备。直到现在马栏村的村东头还保存了一处当年专门用于站岗的券洞式小房,当年很多村里的老人孩子都在那里站过岗。

在马栏村村民心中,“马栏惨案”是心中最为深刻的抗战印记。1942年,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马栏村民兵查出隐藏在内部的3个汉奸,报告游击队后将他们在戏台前处决后发生的。当时漏网的汉奸地主于冬华,连夜逃到斋堂据点,跪求鬼子小队长赖野出兵。第二天清晨,赖野带着一百多人包围了马栏村,将村里没来得及转移的老人,妇女和儿童驱赶到戏台前,架起三挺机枪,逼问谁是抗日家属、干部家属。一连问了四五遍,人群里没有一人说话。沉默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对侵略者最大的反抗。恼羞成怒的赖野将手一挥,枪拴声响成一片,一场血腥屠杀眼看就要发生!

在这个危急关头,县大队队长张崇德的父亲、63岁的张兰珠老人挺身而出,说:“我是八路军家属,放了乡亲们。”赖野连忙问张兰珠,还有谁是八路军家属、干部家属。张兰珠回答说:“不知道!”便什么也不透露。气急败坏的鬼子,举起东洋刀向张兰珠砍去,老人血染戏台,壮烈牺牲。

张兰珠被杀后,愤怒的百姓一阵骚动,要与鬼子拼命,被鬼子用枪截住,一把把明晃晃的刺刀,对准了百姓的胸口。就在鬼子又要杀人的千钧一发之际,50多岁的女共产党员宋广福,在张兰珠的遗体旁,大无畏的站出来说:“我是共产党员、干部家属,要杀杀我,与老百姓无关。”赖野无计可施,根据汉奸于冬华的指点,抓走了40多人,临走时又放火烧了60多间房子。张兰珠的侄子张德育当时是地下党员,老人家里的院墙上,至今仍有被火烧焦的痕迹。“马栏惨案”中为救乡亲英勇就义的张兰珠老人,没有被共和国忘记。1955年由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发的光荣纪念证,颁发到张兰珠后代的手中。1997年,马栏村筹办冀热察挺进军旧址陈列馆时,张兰珠的孙女亲手将这张光荣证捐献给了陈列馆,而现在这个光荣纪念证也是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本报记者 孙艳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