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死不死没想过,就想打鬼子!”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5年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死不死没想过,就想打鬼子!”

曾任雁翎队老政委
国家工商总局离休干部
马仲秋
 

在朝阳区和平街街道辖区,住着一名当年让鬼子、伪军闻风丧胆的“水上神兵”——雁翎队的老政委马仲秋。96岁高龄的他,将参加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近日,记者与这位老人一起回忆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抗战岁月。

睡冰床藏芦荡战斗不止

白洋淀位于河北安新县,三分陆地,七分水,水域浩荡,有360多平方公里的芦苇荡。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距卢沟桥仅120公里的白洋淀,很快成了日寇入侵重灾区。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1939年组建的这支抗日游击队,名字很诗意。马老说,名字和民谣中传唱的“大抬杆”有关。“大抬杆”是雁翎队一种杀敌武器,此枪最初是打野鸭用的,打一次枪补一次火药,之前的火药灰要用雁翎通透,时任中共安新县县委书记侯卓夫于是为这支水上神兵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雁翎队。

1942年,日寇头目岗村宁次指挥五个多师团的兵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实施了疯狂残酷的“五一大扫荡”。“就是在这最残酷、最艰难的形势下,党委派我到安新县三区工作,担任区委书记兼雁翎队政委。”年方21岁的马仲秋,化名刘刚,来到了白洋淀地区。

“我们作战的最有利条件,就是地形。一米多高的苇子,我们只要往里一蹲,鬼子就看不见了。”马老回忆道,“当时,雁翎队只有十几名队员,武器、弹药更不如敌人。为了保全自己,我们躲到白洋淀的芦苇荡中,吃住在这里,风吹日晒、蚊虫叮咬都成了习惯。我们把芦苇打成捆,找来苇席和绳子、搭起三角形的窝棚,白天在里面开会研究工作,天黑以后到各水村支部开展工作。”雁翎队战士在“冰床”上铺上芦苇、盖上苇席,互相依偎着休息,以水上伏击、奇袭等方式,对日军展开了有力的打击。

那时的生活十分艰苦。战士们以吃芡实、野菜、棉籽团子、糠窝窝充饥。到了冬天,天寒地冻,他们把“冰床”(老百姓自制的冰面交通工具)当床铺用。“我们把两个冰床连在一起,上面铺上厚厚的芦苇,再铺上一张苇席,就成了一张床铺。三四个人盖一条棉被,相互依偎着,睡到天亮。记得有一天晚上,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我和黄英同志来到芦苇荡里,熬到半夜时分,已听不到枪声、狗叫声,万籁俱寂,我俩又饿又累,想睡觉连个冰床和被子也没有。于是我们把一片苇子踩倒在地当褥子,躺在上面睡觉。他把腿脚伸到我的大棉袍里,我把腿脚伸到他的大棉袍里,互相取暖,就这样睡了一夜,风吹刺骨寒,冻得透心凉。当时的生活艰苦之极,但是共产党的干部、雁翎队的战士们,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人人表现出打不垮、压不倒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精神。有人豪迈地说:‘我们铺的是水晶褥子,盖的是蓝天被。’逗得大家哈哈笑个不停。”

雨夜智取大淀头岗楼

雁翎队不断实施着端岗楼、打伏击、除特务、杀汉奸等各种对敌斗争,迅速发展壮大。其中战绩最著、至今让马仲秋记忆犹新的一场战斗,则是雨夜奇袭大淀头岗楼。

大淀头村是白洋淀区较大的一个水村,三面环水,形成半岛状,东西连接着鬼子的两个大据点,地理位置重要。马老回忆道,在当地“两面保长”的协助下,区委顺利地将一位自己的同志安插进岗楼里做厨子,摸清了岗楼的情况。三十几名雁翎队员撬开岗楼大院南面一个无人居住的二层楼的墙砖,偷偷摸进了岗楼内,控制了伪军所在的各个房间。

马仲秋带着李向琪冲进了伪中队长屋子。“那时伪中队长胡风正四脚朝天躺在床上,呼噜打得震天。我上前一步,先从枕头底下夺走他的大盖盒子枪。这时他醒了,迷迷糊糊地说:‘是谁呀?别闹了,都是自己人……’我厉声告诉他:‘我们是八路军雁翎队,你被捕了!’”伪军队长吓得一骨碌爬起来,跪在床上直磕头喊饶命。与此同时,其他战士们也将岗楼内的伪军全部解除了武装。就这样,不费一枪一弹,雁翎队端掉了这个岗楼。

攻运船切断日军运输线

马老还讲了一场他亲自指挥的打包运船的战斗。

1943年9月9日,雁翎队队长郑少臣派侦察员赵波到日伪军的一个大据点赵北口附近去侦察。赵北口镇位于白洋淀东侧,是水路的咽喉要冲之地,从天津到保安必经此处。当时,赵波化装成渔民,驾着鹰排子小船,带着几条作掩护的大鱼,来到了赵北口镇边。这时,共产党员李四卯就从大船上走了下来。赵波冲着李四卯吆喝:“买鱼吗?”李四卯说:“看看。”然后走到赵波身边低声说:“明天上午8点左右,6个鬼子,百十个伪河防队员坐着槽船,经安新到保定,船里装的是鸭蛋、大米。”然后李四卯大声说:“这鱼价钱太贵了。”

赵波提着鱼,就到了赵北口的西边。不多时,河庄子村的村长何长顺驾着小船从赵北口据点打联络回来了。何长顺说:“你来得正好,不用我去找你们了。”据何长顺的情报,敌人共有三只大槽船,倒数第三只船上面有高架子(立在船中央的瞭望哨,上面有一个伪军,人们叫他“猴子”),倒数第二只船上是伪河防队百十人,倒数第一只船上有6个鬼子,两挺机枪,还有伪河防队长。这三只船都装有货物,准备运往太行山,为扫荡太行山之用。

赵波就回去汇报。郑少臣和槐泽民乘船找到了马仲秋。几人迅速研究讨论,一致决定:打!

根据三只大船的间距,埋伏点定在李庄子西边、王家寨的东边和赵王河北侧的芦苇荡里。

这天正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拂晓前,风平浪静,雁翎队就借着月光,进入了埋伏阵地。水不太深,芦苇在水里。有的队员在船上,有的队员站水里。因为枪一响,水里的人就要向前推船,这样小船才能迅速靠近敌人的大船。马仲秋等人在侧面督战。

上午8点40分左右,敌船进入伏击范围。郑少臣举枪瞄准,“砰”的一枪打下了正在桅杆上瞭望的“猴子”。于是,站在水里的战士猛地将船推出去,冲向敌人的大船。

敌人三条大对槽船两侧撑篙的是民工,见此情景,都跳下水逃生去了,大船停止不前。船上的敌人被这阵势吓坏了,爬在船帮下面,不敢抬头。郑少臣大喝一声:“冲上去!”雁翎队队员们也大喊着:“冲啊”“杀啊!”一个个如猛虎般冲上了大船,又是一阵猛烈射击,打得日伪军倒下一片,鲜血直流,鬼哭狼嚎,已无还手之力。但,敌人的两挺机枪和少数几只步枪还在打。在此关键时刻,战士史洛刚猛地一跃而起,如饿虎扑食般冲向一挺机枪,照着那机枪手小鬼子面部狠击一拳,打翻在地,夺过机枪继而掉转枪口向另一挺机枪扫射,顿时那挺机枪成了哑巴。敌人没有了两挺机枪壮胆,日伪军打起了白旗,叫喊:“我们投降……”枪声立即停止了,伪军们把领章、帽徽扯掉,把手里的枪扔到船上。雁翎队一位战士发现一个日本鬼子兵坐在一个铁板制的箱子上,一动不动,便走过去,一巴掌把他打翻在地。那小鬼子也不敢还手,滚到一边去了。那战士打开盖一看,嗬,原来是满满一箱子的子弹,高兴得跳起来向郑少臣报告。

郑少臣用炯炯的目光扫视胆战心惊的伪军头目,问道:“小鬼子初十加三郎在哪儿?”“报告八爷,不知道躲在什么地方。”秦凤翔是行伍出身,说着向郑少臣打了个立正。郑少臣看他这副样子,差点笑出声来。这时一名雁翎队队员看见船舱的一角有个大麻袋在抖动,跑过去狠劲踢了一脚,只听“啊哟”一声,一个人从麻袋里爬了出来,这个缩成一团的小鬼子,不是别人,正是鬼子小头目初十加三郎。

战斗结束后,查明缴获机枪两挺,一挺捷克式的,一挺马克西姆轻重机枪;步枪有三八大盖、子弹和瓜式手榴弹;打死打伤伪军30余名,打死两个鬼子,俘虏了4个,这是安新县第一次俘虏日本人。“这一仗,成为雁翎队战斗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最重要的是,京保航线从此被切断。敌人再也不敢在这条航路上运输物资了,这也为在太行山区坚持战斗的八路军主力部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被问及当年战斗时的心情,老人微微一笑:“死不死没想过,反正当时从来没害怕过,就想打鬼子!”

□本报记者 崔欣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