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践均与中共不同,但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也曾开展了敌后游击战,山东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可以视为缩影。
1937年10月,山东六区专员范筑先在中共帮助下率先举起抗日大旗,将所属各县保安队和游杂武装整编为35个支队,号称10万余人,在鲁西北对日军游击作战。11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员秦启荣在鲁北惠民县组织“鲁北边区游击司令部”,所部活动于惠民、沂水、莱芜一带。1938年1月青岛沦陷后,市长沈鸿烈率领海军陆战队及地方团队转移诸城、沂水一带。5月,徐州会战后,沈鸿烈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领导山东游击区抗战。
1938年11月南岳军事会议后,国民党开始真正重视游击战,设立鲁苏敌后游击战区,辖山东及苏北,司令为于学忠。1939年3月,于学忠率5l军从安徽阜阳出发,4月初进入山东境内,驻江苏北部的57军也于4月中旬到达鲁南地区。鲁苏战区下辖51军、57军、89军、新编第4师以及海军陆战队,共7个师约10万人。战区另下辖苏鲁皖游击军、山东保安部队、江苏保安部队共约15万人的地方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此外,同时期设立的冀察敌后游击战区所辖69军、97军、新编第5军、河北民军及其他游击部队活动范围涉及鲁西北地区。
于学忠部虽屡遭日伪进攻,但经过反“扫荡”,总算立下足来。1940年至1942年,在地方游击部队的配合下,于学忠部多次与日军展开战斗。1940年4月,57军111师333旅万毅部在莒县南黄山前村,激战一天,击溃日军,歼敌200余人。1942年8月鲁苏战区总部和113师等部被包围于安丘唐王山、虎眉山和擂鼓山地区,激战数小时,伤亡官兵300余人,毙伤日伪军400余人,成功突围。
1943年1月,蒋介石电令于学忠率部撤离山东。6月下旬,鲁苏战区部队分批出发,七八月间陆续到达阜阳。至此,除零星部队外,鲁苏两省国民党军主力全部退出山东,国民党军委会于1944年5月下令撤销鲁苏战区。
摘自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