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耄耋夫妇20余年倾心助学
疗养真快乐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8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耄耋夫妇20余年倾心助学

 

“陈爷爷,我们买不起鲜花,这是我们在山上采的山花,山花很香的,送给您!”

“杨奶奶,我们都很想您,您喜欢我吗?我爱你!”

近日,记者走进了丰台区第十三军休所军休干部陈荣超、杨玉仙夫妇家里,这对老夫妇年龄加起来,超过了160岁。见记者来,老人翻开一个普通的日记本,日记本上有几页全是干花的标本,老人指着干花标本,讲起了他们捐资助学的往事,满脸的幸福……

数十年省吃俭用 只为捐建希望小学

参加革命60余年,从一无所有的苦孩子,陈荣超夫妇一个成长为我军师职领导干部,一个成长为工厂副厂长、高级工程师。退休后,他们一直在想着还能为党和人民做点什么。

“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希望工程的报道,决心把‘关注下一代健康成长’作为我们有生之年的奋斗目标。原本想资助一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又感到面窄,经反复考虑后,决定捐建一所希望学校,让更多孩子长期受益!”陈荣超感慨地说。

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严峻的,陈荣超夫妇碰到的首要难题是钱不够。国家规定,捐建一所希望小学,最少投资20万元。20万元在当时对工薪阶层的确是一个天文数字,陈荣超夫妇两人工作40年的存款还不及其一半。

“是进还是退?我们反复研究决定利用退休金,加上老伴返聘的工资和存款利息,再省吃俭用十年、八年,存够20万,一定能够捐建一所希望小学,实现我们退休后新的人生追求!”

从此,陈荣超夫妇更加节省了,早饭是馒头咸菜,午饭是一菜一汤,晚上吃面条或稀饭,衣物穿旧的就行,就连手纸也是老伴用攒的废报纸从超市换来的。虽说生活很清苦,但看着存款一天天增多,逐步接近20万元目标,老夫妇的心情十分愉快。

然而好事多磨,就在陈荣超夫妇努力攒钱的时候,儿子却因病下岗了。当时孙子还在上小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三口之家仅靠儿媳每月六百元的工资生活,十分拮据。

看到有病的儿子、年幼的孙子、无奈的儿媳,怎能不令人揪心!既要筹款捐建希望小学,又要帮助儿子解决困难,大家小家都要顾,真让人左右为难!“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非常焦虑。但捐建希望小学的梦想盘旋在脑海里,越来越深刻清晰!”

陈荣超夫妇只好“抠”自己,除了保证基本生活之外,其他开支尽量压缩。大人吃点苦不要紧,决不能让正在长身体、学知识的小孙子受影响。于是,他们承担了小孙子上学和生活上所需的费用,想方设法为儿子治好病,帮他找了一个临时工作,挣点钱补贴家用。

两所希望小学

实现了老夫妇多年助学梦

1999年5月,就在即将攒够20万元,陈荣超夫妇满怀激情地为建希望小学而奔忙的时候,陈荣超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住院抢救。在病危的日子里,陈荣超常常夜不能寐,心潮翻滚。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他并不害怕,但生离死别总是会令人心酸,何况在捐建希望小学的梦想即将实现时,的确叫他心中阵阵疼痛,眼中充满泪花。

“夜深人静,我望着疲惫清瘦的老伴,断断续续交待:老杨啊,万一我走了,把遗产捐献给希望工程,遗体捐献医学研究,作为我最后的党费。你千万不要悲伤,一定要坚强,我们两人的夙愿,要由你一个人来完成了啊。”回想起这段往事,陈荣超眼圈红了。

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杨玉仙难过得泪流满面,一句话也说不出……

或许连上苍也被陈荣超的梦想深深打动了吧。经过医护人员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陈荣超终于病愈出院。

积蓄了多年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老夫妇俩最终把捐建地点定在了四川雅安芦山县龙门乡中心学校。雅安是革命老区,当年朱总司令和徐向前元帅率领红军在此转战半年,雅安人民支援红军,做出了重大的牺牲。雅安又是陈荣超夫妇参军后第一个解放的地方,他们的双脚丈量过雅安的山山水水,在雅安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建立人民政权的斗争流过血汗,为了告慰牺牲的战友,回馈老区人民,他们把希望学校定在了雅安。

经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2000年10月,一栋1743平方米的崭新四层教学楼耸立于邛崃山麓、青衣江畔,当地政府将学校命名为“晨阳希望学校”,象征着它似早晨升起的朝阳,托起明天的希望。

“我们应邀参加了教学楼的落成典礼,听着天真纯朴的孩子们‘爷爷、奶奶’的深情呼唤,想到孩子们再不会在没有门窗的破旧教室里挨冻、害怕,我们激动得老泪纵横!”

晨阳希望学校的成功给了陈荣超夫妇极大鼓舞,他们商定再奋斗十年,再建一所希望学校。随着国家的发展,他们老两口的收入也逐渐增加,结果提前5年就攒够了又一个20万。2005年秋,他们又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义勒特镇捐建了一所希望学校。

捐建爱心书屋

成了老人的新梦想

“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校舍已不再是贫困地区学校的主要困难。我们捐资助学重点应放在那里?”

经调研,老夫妇发觉山区学校很少或根本没有学生的课外读物。因此,他们将捐建爱心书屋作为奋斗目标。

2006年5月,老夫妇俩和所里的老同志在乌兰浩特晨阳中心校捐建了1个“希望图书室”。同年9月,他们又和老伴的原单位201研究所一起为芦山晨阳希望学校捐建了“兵工图书室”。

20多年来,陈荣超夫妇俩致力于希望工程,关注下一代健康成长,先后捐资100余万元,捐建了两所希望学校、28个爱心书屋,遍布贵州、云南、四川、内蒙古等7个省。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我们付出的微不足道,收获的却是无限的希望和欢乐。每当看到晨阳学校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茁壮成长,看到孩子们充满真情地汇报他们进步的一封封来信,我们心中就有强烈的成就感,感到无限欢乐、无比幸福。我们致力于希望工程,播下希望的种子,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陈荣超夫妇深情地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