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风向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创业潮: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乡镇企业勃兴、90年代初民营经济大发展,以及新世纪以来“全民创业”大潮渐起。现如今,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专门人才,是最富有激情的成长型创业群体,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潜力巨大。从近日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开始选择“为自己代言”的创业梦。创业不是简单的豪言壮语,选择这条路,意味着没有人再给你发薪水,没有人替你跑客户。一个好的创业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哪些行业适合初期创业者——
【故事】
毕业生两进“商海”终尝甜头
商佳乐毕业于石景山区黄庄职业高中计算机网络专业,从小就喜欢计算机,初中时便想过将来要自己创业。
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他选择了黄庄职高的计算机网络专业,高三实习时作为优秀学生被推荐到一家主营惠普产品的公司。实习了近一年,他认为对计算机专业和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认为墨守成规、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不适合自己,决定辞去工作,开始“下海”创业。
创业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为了确定具体行业,他用了近半年时间,每天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十点调研,了解项目考察、选址、周边居住人群消费能力等一手资料。仅公司的经营地点,他就跑遍全京城,从东四环四惠到西六环门头沟、从南六环大兴到北六环昌平,大大小小约50余处,可是直到2010年底,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地点。
商佳乐终于意识到这次的决定太冲动,继续下去不是办法。经过多次和朋友沟通、向师长请教,综合自身条件和手中资源,他决定“边工作、边创业”。2011年3月,他以“非员工”的方式,挂靠在某公司名下,在基本没有运作成本的情况下,开始以个体形式开展工作。
虽然初期屡屡碰壁,但他并不气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选定主攻行业客户和产品,两个月后,终于拿到了一笔大订单,成单金额6.8万,利润比传统公司的提成高出10倍。半年后,他有了6家固定客户。
摸爬滚打一番后,他再次将创业提上日程,行业定位在较擅长的IT硬件产品方面,经营地点不再考虑“高端洋气”,而是结合柜台租金、客流等多方面因素,选在丰台区一家电脑市场。2012年3月,正式踏上创业道路。他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联系同学经常“光顾”柜台,帮忙做技术工作、介绍业务,生意逐步走入正轨。一年以后,他积攒了一定的客户,又把各类产品进货渠道建成数据库,不再续租市场柜台,成立了一家公司,向着更高目标奋斗。
【调查】
高职生创业青睐低技术门槛行业
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调查显示,在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机构”(4.6%),其次是“其他个人服务业”(4.4%);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装修业”(4.3%),其后是“服装零售业”和“其他个人服务业”(均为3.6%)。这些行业对创业资金需求不大,技术门槛较低,或许是毕业生青睐在这些行业创业的主因。
在2013届大学毕业生中,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为2.3%,其中男生自主创业比例高于女生,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现象尤为明显。专家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与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冒险精神有关,一方面与自主创业集中的行业、职业更适合男生发展有关。
毕业三年内一直在创业的毕业生,三年后平均月收入最高(本科:9500元,高职高专:7782元);其次为毕业半年内没有创业,后来创业并坚持到毕业三年后的人(本科:8241元,高职高专:6572元);而毕业半年内就创业,但因创业失败或职业生涯调整而放弃创业的毕业生,三年后平均月收入最低(本科:5297元,高职高专:5093元)。
调查显示,学历为本科的自主创业人群认为,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排序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时间管理、协调安排和学习方法;学历为高职高专的自主创业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学习方法和协调安排。
专家建议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在创业前全面衡量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条件和能力,不要因为盲目创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声音】
创业者:人才、项目、融资是“难关”
“创业不仅要懂业务,还要会与人打交道,把客户做成朋友,还要了解工商、税务、财务等方面规定,及时判断市场动向和行业客户的购买能力,会运用资源进行整合。种种条件缺一不可,对创业者的要求很高。创业者绝对不能‘拍脑门’,一激动就辞职,必须要掌握综合技能,成为‘多面手’,人才、项目、融资是三大难关。”回顾自己的创业路,商佳乐非常感慨。在几年的商海搏击过程中,他学会找产品、摸渠道、做方案,协调现场,售后服务,大部分时候都是亲力亲为。
他说,要想创业成功,还有一点必不可少,就是要充分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走向,了解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灵活把握最新的国家和地方性政策,这样才能根据形势变化,随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让公司能够良性运转。
北京农学院学生李昱对创业充满信心:“我的企业有学校的专家教授提供指导,方向结合了所学专业,融合了时下流行的健康和环保理念,相信前景会不错!”
高校:扶持,改变“单打独斗”窘境
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据了解,多所在京高校近年来纷纷推出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包括举办创业讲座、建立创业培训服务基地、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方便学生了解相关创业知识,为在校或毕业后创业做好准备。
北京农学院日前新产生66个学生创业团队,70余名教师参与指导。这是该校继去年扶持17家学生创业企业后,再次发力,更大范围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给予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
该校去年制定“创业六条”,鼓励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在科技园内创办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行为;科技人员在兼职中进行的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专业技术人员创办的新企业,每家最高可获得15万元股权投资;学生企业可获得最高5万元的天使资金、两年内的免费办公用房和创业辅导等扶持。
经过一年来努力,学校涌现出“养鹅老板”、“种蘑菇大王”等一批创业学子。他们的成功也激发了今年学弟学妹的创业热情。在今年的创业团队中,很多学生结合社会热点,瞄准“互联网+”概念。比如2013级经济管理学院学生郭昊及团队策划创办了一家文化发展公司,依托新媒体平台,分别针对在校学生与社会人群,为传统的学校周边吃喝玩乐和信息服务插上网络的翅膀,还为学校所有创业项目提供产品策划、宣传推广、网上销售等服务。
还有一些学生依托专业背景,将目光投向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比如室内植物养护、精油手工皂制作、销售家乡特产等。创业涉及的门类丰富,内容也多样,既有直接制作产品的,也有开展信息服务的;多数人都注意拉开区分度,提供特色、有针对性的服务。
政府:进驻创业基地可获基础服务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从去年开始评选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基地可根据在孵企业的创业需求,提供物业、办公、电信、文化生活等基础服务,以及政策对接、中介代理、创业辅导、人才引进、融资担保、股权投资、交流培训、市场开拓等增值服务等。
根据媒体报道,本市今年将完善创业服务体系,集合现有政策,开辟创业园区企业服务绿色通道,试行创业扶持政策套餐服务;加大对毕业生及小微企业创业者的培训支持,全年计划扶持创业6200人,带动就业25000人。
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意园是本市首家启动签约入驻的大学生创业园,首批35家大学生创业团队近日入驻。创业园为他们免费提供10000平方米创业空间、房租2年内免费、免费配备办公家具等一系列创业服务,更搭建了包括科技条件平台、孵化服务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云服务平台等在内的十大平台,支持企业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