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掏粪劳动
母亲做的 鞋垫
我的姥姥
老招贴 道出双合盛五星啤酒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8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掏粪劳动

 

1964年初夏,在学习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掏粪工人时传祥事迹的热潮中,单位组织我们几个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军人,参加了一次难忘的义务劳动——掏粪劳动。

劳动前一天,党支部专门组织我们学习了毛主席著作,特別是重点学习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 这段话,因此,大家都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劳动那一天,我们按时来到了东城区南小街指定地点,掏粪的师傅们早就等候欢迎大家了。他们简要介绍情况后,给我们每人各发一具带柄的粪桶、一杆粪勺和一双长筒胶鞋。我们穿好胶鞋,肩扛粪桶,手提粪勺,按照分工,各自跟着师傅走进胡同,挨家挨户去掏粪了。

北京的四合院,大门设在宅院东南角。我随着师傅,从此门进入,迎面便是影壁,往西拐,踏进月亮门,就来到外院,再进去是内院,院内有南房、北房、厢房等建筑。由于人口增长,往往一个院内住了好几家,有的还搭建了一些简易房,住得很拥挤。当时院内的厕所,一般设在院的西南角,或是后院贮藏室旁边,或是因地制宜,找个合适的地方构建,形式多样,以蹲式厕所居多,空间不是很大。

掏粪时临近厕所,需先打个招呼,确认无人,才可进厕干活。首次清理时,师傅以身作则,给我示范动作要领。他一点也不怕脏,从肩头卸下粪桶置于地面,麻利地用勺子将粪便掏进粪桶中,一勺接着一勺,行动快捷稳当,绝对不会溢出粪水,弄脏蹲坑两侧。他见茅坑里掉进了砖头瓦块,用手一块块拣出来。尔后,他用小桶接上自来水,将便池冲洗干净。清理完后到另一个院,他让我照他的样式做,直到看我的动作顺当了,他满意了,就放我“单飞”。待粪便装满了,我按他指点,掮着桶走出大院,到胡同通道上,倒进粪车的粪池中,一次又一次,直到太阳西下。

那次劳动,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的道理。同时,特別感谢院内大叔大婶们热情的茶水招待。

转眼50多年过去了,然而时间并没有抹去对掏粪劳动的记忆。当下,尽管时代有了发展,但我觉得,时传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的思想并没有过时。直至前不久,我还专门到龙潭湖公园参观了时传祥纪念馆,敬仰这位掏粪工人的高贵品质,以及他带领的这支队伍对我默默的感染与教育。

□周耀明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