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憨警”张超
巧调混凝土配方既保质量又省钱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8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憨警”张超

 

■工作起来很“憨”,入职三周能独自应对前台值班,几个月就成警区主力

■面对歹徒更“憨”,左胸被刺伤仍与对方殊死搏斗,并最终将其成功抓获

■他就是首都公安青年卫士、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刑侦支队重案四队民警——

在左胸被扎伤的情况下,他仍忍住剧痛同嫌疑人殊死搏斗,并成功将其成功抓获。事后,市局领导亲自到医院看望慰问他,并亲手为他戴上了一等功奖章。一厘米,是嫌疑人的刀尖距离他心脏的距离;一等功,是23岁的小伙子用生命捍卫忠诚的见证。事后,他因做事认真、有冲劲而而获得了“憨警”绰号,又被同事们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憨字拆开,一“敢”一“心”,寓意他将会以勇敢的心演绎人生新的精彩。

在歹徒尖刀前演绎现实版“勇敢的心”

2011年夏天,张超从中国刑警学院毕业了,满腔热血的小伙子在学校里铆足劲儿学习了四年侦查专业,等的就是这天。跳上崭新的警车,抑制不住憨笑,他知道离梦想越来越近了。派出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过憨小子就是憨小子,虽然仍对梦想念念不忘,但还是很快进入角色,凭着一股韧劲儿、一股冲劲儿,一股憨劲儿,不到三周就能独自应对前台值班,几个月就成了警区主力,调解纠纷更是得心应手。看到他进步和不服输的样子,师傅很满足,忍不住叫他“憨小子”。从此,“憨小子”的“美名”传遍各个警区。

没想到刚半年,更憨的事发生了。2012年“两会”前夕,团结湖连发60起扎毁汽车轮胎案,辖区群众惶惶不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参加工作仅半年的张超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参加行动。经过十余天蹲守,张超敏锐地发现了正在作案的嫌疑人,在抓捕过程中嫌疑人拼命逃窜,最终无处可躲,穷凶极恶地挥起尖刀。此时的憨小子早把老母亲“要保护好自己”的叮咛抛在脑后,一心要将嫌疑人绳之以法,在左胸被扎伤的情况下,忍住剧痛同嫌疑人殊死搏斗,将其成功抓获。此时鲜血已经浸透了他的毛衫,顺着裤管滴下。市局领导亲自到医院看望慰问这个横在刀尖前的憨小子,并亲手为他戴上了一等功奖章。正在北京开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得此消息后赶到医院,代表家乡373万人民送去了问候与祝福。躺在病床上,张超这样说:“如果没有与持刀嫌疑人面对面搏斗过,我的警察生涯是不完美的。”

一厘米,是嫌疑人的刀尖距离张超心脏的距离;一等功,是23岁的小伙子用生命捍卫忠诚的见证。自此,憨小子有了两枚勋章,一枚保存在抽屉里,已成为过去,而另一枚在他的左胸上,会一直陪伴着他经历人生。 从此,他的“憨”又被同事们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憨字拆开,一“敢”一“心”,寓意他将会用勇敢的心演绎人生新的精彩。

两年参与破获重特大刑事案件56起

2012年4月,张超被选调进了分局刑侦支队重案四队,成为了一名侦查员。如愿以偿的张超越发憨了起来,他就像一头初生牛犊,不用扬鞭自奋蹄,每个现场都要跟着出,每个细节都要追着问,每个案子都要较较真儿,学中干,干中学。从重案队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到走访现场的“超级访问”,从“跟班新兵”到“攻坚达人”,从“憨小子”到“憨警司”,张超成长着、历练着、充实着,他的勤奋与努力,甚至让师父们产生了业务“危机”——“这小子,是块料!”

从事重案工作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参与侦破了“7·17”大悦城杀人案、“8·06”三间房抢劫案、“11·20”八里庄抢劫案等社会影响恶劣的重、特大刑事案件56起,其中,侦破命案27起。

作为一名从事重案工作的新刑警,张超侦破重大刑事案件的数字在一次次刷新,这数字也代表着一次又一次抓获嫌疑人时的欢欣喜悦,这数字也代表着一分一秒的艰辛付出和对公安事业的无悔执着。

负伤所获善款全捐给了家乡的小学

“北京真大啊”“张叔叔身上有枪吗”“将来我也要当警察”……孩子们议论着。2012年“六一”儿童节,一群朴实可爱的孩子走进了朝阳分局的勤务指挥大厅,他们亲眼看到警察叔叔阿姨们怎么忙前忙后、接警布警。带领他们来到这个神奇世界的是一位“憨叔叔”。张超在孩子们的眼神中,他看到的是好奇、羡慕,收获的却是欣慰与感动。

这群孩子来自张超的家乡——河北承德的一个小山村。2012年4月,张超将负伤获赠的五万元善款全部捐献给了老家的小学。14年前,张超从这里走出。“我上学时,整个学校就6间平房、5个老师。教室里没暖气,冬天学生要进山打柴轮流生炉子取暖,午饭就是在炉盖上熥热的馒头。”上初中后,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县城里最好中学的张超,学习起来明显感觉吃力。从未学过英语、计算机的他,深感山村基础教育与城里的差距,直到初二他才追上课程。

工作这几年,张超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衣裳,除了按月把工资寄给父母补贴家用之外,他陆续向家乡小学捐赠了近千册各类图书和辅导资料。每次回家,张超都要去他的母校看看。坐一坐教室里用他捐款购买的课桌椅,翻一翻阅览室里他捐赠的图书,看着眼前快乐成长的孩子,他心里暖暖的。张超觉得自己盖不起学校,也捐不起校车,只能为改善家乡小学的条件尽微薄之力,只能通过更多与孩子们的交流来拓宽他们的视野,通过尽量多的带孩子们看看山外的世界,让他们的心里装满五彩缤纷的美好梦想。

□本报记者 赵新政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