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玉雕大师:琢玉更塑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5年6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王希伟技能大师工作室”
玉雕大师:琢玉更塑人

王希伟(右一)在实操课上教授学生。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原本普普通通的一块玉石,经过设计、切割、雕琢、抛光等制作工序和工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问世。在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国家级玉雕大师王希伟和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级首席技师工作室,正在完成着美玉的雕琢工作,将零基础的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玉雕创作者。

重基础

选拔优秀苗子亲自辅导

一手摆弄着未完成的玉雕作品,一手托着眼镜框认真地观察……早上7点多,在位于昌平的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的这间王希伟国家级首席技师工作室中,国家级玉雕大师、学校教师王希伟,正在静静地看着学生们每一件作品的进展情况。

他边思考着,边用手中的铅笔修改着作品线条,以便于上课时学生来到工作室后,直接可以对照自己的作品,进行改进和创作。

这几天,王希伟正带着玉雕班的学生进行“燕京八绝”这个展览作品的创作。为配合这个展览,学校专门组织两个班创作作品。虽然作品的完成主要是需要经过学生的个人努力和创作,但教师的具体辅导同样不可或缺。

“目前,作品完成的情况还算顺利。计划是要求一个学生至少完成三件作品。加在一起,教师需要辅导学生作品100件。”王希伟说,“有的作品基本接近完成,有的还正在制作,还有的处在用材料设计的初级阶段。”

2013年3月,工作室启动,5月建成。工作室承担着不少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辅导学生就是其中一个。

在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学习玉雕,学习的内容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课程。“刚入门的一年级学生会辅导他们关于基础工具使用方面的内容,用材料做圆、做方;二年级基本上是制作花草、鸟兽这些初级内容,还会接触一些人物制作;三年级会鼓励辅导学生去自己完成创作,做些具有现代美术理论和现代美术观点的作品,尝试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方法……”王希伟说。

“工作室的老师基本上是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辅导。”王希伟说,“现在工作室有6位学生,5位老师。学生都是从学校玉雕班中选拔出来的优秀苗子。他们来到工作室,更便于辅导。”

重创作

结合特点助学生出作品

目前,工作室已建成3个装备行业内最先进玉雕设备的玉雕实训室。而王希伟和工作室的其他教师,每天工作的其中一部分就是在几个玉雕实训室中穿梭、指导学生。“这种辅导很具体很直观,学生有什么不足,立刻进行具体辅导。”王希伟说。

来自房山学校的四年级学生罗梦露是工作室正在培养的一名学生。“基础知识过硬,有设计思想。”这是教师们对她的评价。

要直接独立设计完成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过程的积累。“就说这个磨玉,没有两三年的功夫,根本不能达到完成作品的程度。”王希伟说。

在学生完成作品时,工作室就能给予不少具体的帮助。《乡音》是罗梦露要完成的作品的题材,主要表现的是一位侍女在屋中弹琴的场景。对于玉雕作品的设计,原材料的恰当使用是个关键部分。

同样的题材,在选料上,一块翡翠和一块白玉,做出来的作品就会有所不同。“玉雕讲究量料取材,翡翠和白玉在料性和料理上它们是有区别的。翡翠的颜色变化会比较大,没有白玉稳定。白玉剥完皮后基本上呈现的都是白色,有的可能稍有杂质。”王希伟说。

哪儿的设计不太合适,构图、结构和原材料怎么结合更恰当……王希伟和工作室的老师具体结合罗梦露的作品设计,以及使用的原材料,进行辅导。

根据原材料的具体情况,创作随之进行着改动完善。“老师会提示她在作品的构图、人物的姿态、房屋摆设上做些变化。”王希伟说。在三个多月的制作过程中,工作室的老师和罗梦露多次交流。在不断交流、改进中,作品基本成型,目前正在准备抛光。

重创新

继承老技艺鼓励新思考

“不管是学校设立玉雕这个专业,还是建立王希伟首席技师工作室,主要的目的都是为发展工艺美术、继承传统文化。”王希伟说。

而对于培养学生,他同样有着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要让他们既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又要培养他们爱上传统艺术。只有真心的喜欢,才能干得进去。培养兴趣,加上培养技艺,才能让学生慢慢步入正轨。”

其实,对于王希伟玉雕学习之路同样是这么开始的。“我的母亲是在北京玉器厂工作,打小常常看到她的工作环境,逐渐喜欢上玉雕。我喜欢绘画,小时候在东城少年宫学过,还常听工笔画大家的讲座。所以最终走上学玉雕的路。”

1982年,王希伟进入北京玉器厂学玉雕。作为一个玉雕创作者,王希伟在苦练玉雕技艺、工艺等基本功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的学习。

自到北京玉器厂,他师承蔚长海、宋世义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继承老一辈师傅们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王希伟不断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创作中,以玉为载体,通过玉雕作品寄托情感,传播玉文化,弘扬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受广大玉器收藏爱好者们的喜爱。

2012年,王希伟来到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任教。工作室成立后,他带领老师一心一意扑在培养学生的工作中。“工作室承担学校玉雕教学的任务,工作室在配合学校的教育规划中,做着不少具体工作。”王希伟说。

以王希伟为首的工作室成员,积极投入教育事业,给学校玉雕专业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玉雕专业的快速发展。

在玉雕专业学生实训期间,王希伟和工作室其他教师时常亲临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业观念,掌握先进的雕刻技能;另外,工作室成员为了选拔出优秀的学生,还开展强化训练,制定教学项目,学生在有限的水平上得以很大的提高,培养大师的苗子,实现分层教学,充分发挥了工作室的作用。

王希伟认为,在玉雕的发展上,需要思考和搞些尝试和创新。“我们教的学生是要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玉雕工作者。在工作室,包括我要求学生不要走我的路子,这样会给你很低的分数。你们要是创作出不错的产品,只要有人认可,就会给你高分。”

工作室在理念上,玉雕创作上,都承载着在学生中极力推广的作用。“创新需要长时间的认知,才能产生”。王希伟说。

在学生马旭波关于时空展现的作品中,就得到工作室创新理念的体现。“他的这个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创新。”王希伟说,“工作室在结合他的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再给他指导。在符合现代美术理论的基础上,建议他在余料使用时,利用材料原始的状态,保持原始基底状态,这样可以和玉石的美形成反差。”

“还有,我们有时会建议学生在制作作品时,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新的创作理念。如在表现人物力量上,将传统作品中的罗汉的制作特点,用到现代人物上,可以体现男性人物的力量。”王希伟说。

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工作室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校期间,定期开展玉雕讲座,参与玉雕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校本教材的编写。

由于缺乏双师型人才,王希伟还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对学校青年教师进行玉雕基础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玉雕行业,为玉雕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将来还会以工作室为载体,培养更多教师。”王希伟说。

【小档案】

王希伟国家级首席技师工作室2013年3月启动,5月建成,工作室可以满足教学开展切割、雕琢、抛光等玉石雕刻整个制作工序和工艺。同时,该工作室还拥有30余套专业教学软件以及专业图书共计3万余册(含电子图书)。基地为加强玉雕专业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目前,与玉雕专业相关的公共实训基地总面积达到1510平方米。包括首席技师工作室、首席技师设计室、玉雕实训室、数字成型研发中心、展厅、金库、材料库、泥塑教室、素描教室、材料工具库等,并进行了功能改造和装修。共投入资金270多万元,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除场地以外,基地还为工作室提供了各种设备设施,包括雕刻横机、雕刻锣机、电子雕刻机、电脑雕刻机、超声波雕刻机、角磨机、开料机、震桶抛光机、万能机、钻孔机等,保证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术交流、传授技艺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话大师】

记者:对于工艺美术教学,您觉着提升技艺,需要学校教师在理论和实操上给学生什么辅导?

王希伟:学生玉雕在制作中,要具有很高的手工制作的才能,还要有足够优秀的形象思维能力。具备这些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文学作品要多看,包括以后搞高端的创作时,都会有用。历史、地理、军事、政治、哲学都要涉猎,搞创作包括不少哲学道理,不领会其中的一些话,不会搞出优秀的作品。多涉猎其他类别的知识,只有经过思考,才会创作优秀的作品。实操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基本功上,要求学生在一二三年级,始终保持手感。

记者:对年轻人,您更侧重在工艺美术的创作上,指导他们传承什么?

王希伟:首先要传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东西,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丢掉。搞创作,不意味着丢掉传统。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搞创作。不能基础还没有学会,就要创作,这是不现实的。要把传统的内容,确确实实的掌握,才搞创作去。

□本报记者 盛丽/文 陈艺/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