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追踪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朝阳公共文化服务居民“零距离”
京华茶业参展 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
平谷举办 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
小菜地种出大乐趣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6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布局“3+1”四级服务网络 三万文化志愿者注册 探索建立文化居委会
朝阳公共文化服务居民“零距离”

 

“以前都是在露天的地方排练,现在我们每周一次在设备这么完善的剧场里练习,刮风下雨都不怕了,大家都很满意!”在朝阳区垡头地区级文化中心,锣鼓队的文艺志愿者尹淑云笑着告诉记者。

2013年,朝阳区成功创建北京市首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朝阳区以百姓需求为导向,打破三级行政区域划分设置,构建“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此后,朝阳区不断夯实创建成果,目前注册文化志愿者超过3万人,并探索建立了“文化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机制。

以百姓需求为导向

布局“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只需要在自助借书机上轻轻一刷,借阅书籍的相关手续就会自动办理,使读者有一种在自家书房取书的感觉。”朝阳区图书馆常务副馆长李凯介绍说。去年,朝阳区图书馆新馆落成,升级的设备让读者可以自行办理办证、借还书、无线上网密码获取等服务。

今年1至5月,朝阳区图书馆新老两馆累计接待读者近28万人次,累计借还书量约60万册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70余场次,各类展览12次,直接参与活动近27000人次。目前,朝阳区图书馆文献流通量和办证数量均在北京市区县图书馆中位列前茅。

“朝阳区图书馆属于四级文化服务网络中的区级文化设施,在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中主要发挥统筹、指导和带动的作用。”朝阳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马骏介绍道,除图书馆新馆之类的区级文化设施外,朝阳区还建有地区级文化中心,这也成为了朝阳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色所在。“我们在传统的区、街乡、社区(村)三个行政层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在全市首个提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来规划公共文化布局,根据环境、人口、资源、需求来统筹合理规划地区级文化中心,增设地区级服务中心,构建‘区——地区——街乡——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目前,朝阳区正在建设CBD、垡头等5个地区级文化中心,以实现不同群众文化需求的交流和融合。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垡头地区级文化中心不仅设有图书馆、电影院、民众教育学堂、为贫困儿童志愿捐书驿站等这些符合日常文化需求的设施,还有针对年轻人开设的绿皮火车咖啡厅、黑钻剧场、垡头青年创意、多媒体数字空间、车库创造社等现代文化空间。

“地区级文化中心并不是面面俱到‘小而全’的公共文化设施,而是更突出特色功能。”马骏表示,地区级这种突出“特色”的运行模式,因地制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有效地弥补了原有三级服务网络的不足。

据统计,目前朝阳区共建有区级文化馆1个、区级图书馆2个、博物馆1个,地区级文化中心5个(3个正在筹建),街乡文化中心43个、街乡图书馆43家、街乡博物馆4家,社区(村)文化室436个、村史博物馆2家。有农村文化大院11家,文化广场200个,农村数字固定影厅43家,建构了覆盖城乡的文艺演出、电影服务、文化活动、图书信息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15分钟文化服务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文化服务按需配送、差异化供给

注册文化志愿者超过三万人

“将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按人群进行划分,并针对不同类人群提供差异化的文化服务,按照需求细化、以需定供的方式创新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并形成长效机制,这就是朝阳区公共文化发展的思路。”马骏告诉记者。

据介绍,朝阳区将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按人群划分为本地城乡居民、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外籍人口和特定人群五类,针对这五类人群提供差异化的文化服务。其中,本地城乡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重在“均衡”,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重在“保障”,流动人口公共文化服务强调“公平”,外籍人口公共文化服务突出“交流”,特定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彰显“品质”,组织调研、聘请专业机构调查,了解各类人群的文化需求。根据各种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朝阳区成立了文化馆基层文化辅导中心、图书馆图书配送中心和传统文化配送中心,推行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去年共提供文化配送服务605场次。

据了解,基层文化辅导中心是文化馆专业干部按照基层需求,提供菜单式文化培训配送。图书服务配送中心则是以区图书馆为中心,与街乡图书馆建立“联采统编、配送传递、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实现区公共图书馆“小馆藏,大资源”目标,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良性发展。

此外,朝阳区组建了由千名专职人员与三万多志愿者构成文化工作者队伍,将“社区一家亲”、“潮流音乐节”等文化大餐送到了百姓身边。去年全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947场,受益人群200余万人次。

朝阳区还积极整合文联各协会专家、会员以及民间文化能人,建立公共文化建设专家库,通过数字文化网,专家对社区群众进行远程指导。

上啥文化“大餐” 居民自己“点菜”

建立“文化居委会”助居民文化自治

在按需定制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朝阳区还探索建立了“文化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机制。在垡头地区文化中心,有这样一个“文化居委会”,成员主要由周边“五乡一街”的100多个居委会组成,通过议事原则,共同决定文化中心的活动建设项目。

“文化中心这一年搞什么活动,都由我们文化居委会说了算。”来参加活动的居委会成员告诉记者。据介绍,在垡头地区文化中心的基础上,“文化居委会”还在双井、南磨房等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广试点经验,不断让居民通过文艺形式和文化方式获得民主的意识,推动了朝阳区文化领域的居民自治。

“我们通过这种居民议事模式,让居民自己决定项目,最大限度地迎合居民的文化需求,从‘我演给你看’变为居民‘点菜’”。垡头地区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文化居委会的模式推动了朝阳区公共文化建设从关注文化福利到满足文化权益再到实施文化治理的跨越。”

除了文化居委会模式外,朝阳区也在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2014年初,北京首个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的街道图书馆在朝阳区朝外街道开始运营,采取街道提供设施与场地,社会力量参与街道图书馆运营,区图书馆配送图书资源,政府适当对其提供资金补贴的运营模式。这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公共图书馆的模式运营一年多来,朝外图书馆内开展了阅读指导、专家讲座、文化沙龙等各类阅读活动数十场,不仅提高了该馆的地区影响力,吸引了一大批读者,也使得亲子阅读活动深入人心。

此外,朝阳区还以朝阳区图书馆CBD创意资料分馆为试点,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特色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建设。在影剧方面,朝阳区文化馆积极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FIRST青年电影馆,盘活朝阳区文化馆影厅资源。同时,大力支持话剧《中国梦》创作,探索政府、企业共同投资参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路径。

□本报记者 刘欣欣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