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攥起拳头 击出专业测量品牌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5年6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徐伟技能大师工作室”
攥起拳头 击出专业测量品牌

测量中,定准位很关键。
徐伟正在讲授理论知识。
 

3项科技成果鉴定、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国家专利……这是北京建工集团三建公司技能大师徐伟带领团队取得的新成绩。2012年,徐伟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三年来,他带领团队坚持开展立项攻关、专利发明、成果推广等活动,解决生产难题12个,创造经济价值1000余万元。6月10日,记者走进“徐伟技能大师工作室”,探访这些成果取得背后的故事。

吸引人才 从经验型走向科技时代

测量放线是给高楼定位、为建筑施工提供依据、确保设计意图和施工质量的关键步骤,是建筑施工的第一道工序,需要测量员坚守在工程项目的第一线。

徐伟从事放线工作的四十年里,也是这一工种逐渐被大家重视、走向知识化、专业化的发展阶段。“我当学徒那会,大伙都管我们叫‘放线的’,连个工字都没有。而现在,放线测量是建筑工地的第一个环节,决定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和进度。”徐伟介绍说。

“现在我的徒弟个个都是高学历。”徐伟骄傲地说,1984年,他带的第一批徒弟,几乎都是和他自己同岁的新学徒,没有学历,也没有经验,得手把手教。而近几年,他带的徒弟几乎都是正规大学测量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用时髦话说,是“知识型的高级蓝领”。

“大学生做放线工人,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工种得到了重视和承认,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工程中使用的仪器和软件,确实需要有知识、懂理论的人才。”以前,2秒经纬仪已算是放线工能用上的好设备。现在,徐伟和徒弟们出门干活儿,带着的都是几十万一台的测量仪器。

近几年,随着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关于超高层测量的研究,也成为行业里的新课题。因为,楼层达到了一定高度,就会受到风力、日照、地球自转的影响,同一道墙,一层到顶层的垂直就会有误差。“我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实践,掌握了它的摆动规律。通过择时、择机、趋近的方式即可测量并控制这个误差。”徐伟告诉记者,在实践过程中,放线人员必须有应变能力,有时最土的办法也许是最行之有效的,有时看似简单但必须用高科技手段才能解决。

“放线工早已不是大家固有印象中单纯卖体力的劳动者,更多的需要智慧。”徐伟表示,测量放线工种,已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老师傅“传帮带”的经验型阶段,走向了技术与科技并重的高知识时代。

加强培养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一个人再行,也不能把活儿全干了。”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徐伟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只是一个点,要带动周围的人,才能形成一个面,才能推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

对于徒弟的培养教育,徐伟处处以身作则,不分亲疏远近,在传授技术时从无保留。他说:“教徒弟也是我学习的动力,现在新徒弟的基础素质非常高,学东西很快,老师傅用多年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他们往往一两个小时就学会了,既然为人师,就得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答疑解惑。”

“我的徒弟主要来自于两个专业,一个是工民建专业,一个是测量专业,他们实践经验少,不能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因此,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徐伟说,大师工作室还负责集团技能人才的培养,所讲内容与传统课本不同,首先给学员讲理论让他们清楚是怎么回事,规范是什么要求,再讲实践中应当怎么做,哪些地方容易出错,还要讲解测量新技术,让大家能用学到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在工作中我们采取轮换制,团队不断分流不断补充,使一个团队变成两个团队,两个团队变成四个团队,使人员滚动起来,这样每个人都有学习、实践的机会。”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大师级人才的徐伟对实践的理解尤为深刻,“干完一个活儿,也学到的了相关知识。”

就这样,在徐伟的带领下,几年下来徒弟们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技术人才。在2012年举办的“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测量中心刘昌武获得了工程测量大赛冠军,被授予全国最美青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同年11月,在北京团市委组织的“百万青工、岗位建功”青年工程测量大赛中,测量中心刘昌武、夏宝东、袁志旭包揽了前三甲,表现出优秀的专业素质和高超的技术水平。测量中心技术骨干苏中帅、杜志飞、袁志旭均曾远赴海外进行技术工作交流,具有丰富的国际工程测量管理经验。说起这些,徐伟显得十分自豪。

打破传统

资源整合增强企业实力

“以往,我们接触的大多是方方正正像火柴盒一样的建筑,应用的技术过于简单,我们测量员的任务就是完成交办的所有测量工作,根本不考虑科技攻关。随着大型、异形、超高层等复杂建筑物的不断涌现,对测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徐伟介绍道,2013年,随着集团专业化、集约化管理的推进,建工三建测量中心正式成立,徐伟成为这个专业团队的“带头人”。

“以前测量员都分散在项目部内,仪器的配备、人员知识的更新、培训相对比较落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测量中心的成立,在成本、工作效率、技术提高等方面都收到很好的效果。”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测量中心党支部书记郭彦玉说,“以前遇到突发事件,需要调配测量员,是件很难的事情。现在不同了,人员、设备集中管理,一有情况随叫随到。”

测量中心以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先后引进多项最新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天津西站、石家庄火车站、哈尔滨大剧院、长安汽车、长沙超高层等大型工程建设中。通过这些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测量中心先后完成了“三维激光扫描钢结构提升安装测量控制技术研究”、“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技术研究”、“临近铁路运营线施工的路基健康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科研项目的攻关,这些技术经专家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这些高端测量技术,解决了大型工建整体性规划难题,把传统的测量方法完全颠覆了。”说到这里徐伟显得很兴奋,他给记者举了两个实例:“一次,我们进场定位时,相邻工地同样开始进行定位,应用这种方法,我们两个人用半天时间完成七栋楼的定位任务,另一个工地用传统方法3个人2天半时间只定位了一栋楼。还有,那次在通州施工,三个定位点与工地形成半圆形,而且每个定位点都距离二三十公里,运用GPS定位只用了45分钟完成定位任务,现场就开始施工了。如果用传统方法,45分钟走都走不到下一个定位点,仅用这一项技术就使工期提前了三个月完成。”

“攥起拳头总比张开五指更有力。未来,测量中心将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开拓创新,使三建公司测量中心成为国内外建筑行业测量专业的优质品牌。”徐伟对此充满信心。

【小档案】

2011年,北京建工集团三建公司成立以全国劳模徐伟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此基础上于2012年,经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审批,徐伟工作室晋升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授牌“徐伟技能大师工作室”。

目前工作室共有48名成员,平均年龄28岁,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5人,高级技师3人,技师5人,高级工25人,本专科以上学历占80%以上。徐伟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一支勇于创新,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型团队。他们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为己任,以卓越的品质、良好的形象,为建筑施工测量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工作室拥有高精度全站仪、数字水准仪、CPS技收机等高技术含量的数字化测量设备和测量专业数据处理软件,测量技术水平及科研能力居同行业前列。在大型场地控制测量、钢结构安装测量、土应力对测量点位的影响、温度对测量的影响、非圆曲线测量、GPS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超高层测量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研究,完成27篇学术论文、创新23项测量放线技术、工艺及方法。其中“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应用技术研究”等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中施企协科技成果一等奖。

【对话大师】

记者:测量放线是个辛苦活儿,什么力量让您一干就是40年?

徐伟:不瞒你说,与我同批进企业的工友们,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有的开公司当老板,但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这么多年干测量放线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建筑业我们是第一个进场的,我们的形象关系到我们企业的形象。每次任务都是不同的,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挑战,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每当我经过曾经参与过的建筑,都会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我爱测量放线,把这项工作干到最好是我这辈子的梦想。

记者:面对现在从事这一行业的年轻人,您对他们有什么希望?

徐伟:现在年轻人基础素质非常高,学东西很快,老师傅用多年时间总结出来的东西,他们往往一两个小时就学会了,我希望他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干好每一件事,全力以赴把好关,不给后续施工造成麻烦。在工作中,我也不断地提醒他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促进他们不断进步。我也希望他们不断超越,个个比我强。

记者:您对中国整个测量放线行业的将来有什么设想?

徐伟:我们公司成立测量中心就是对测量行业管理体制的一种尝试,这样可以把人员设备集中在一起,根据每项工程需要统一调配,人员、设备高度流动。我就快退休了,希望在有限的任期内多做些科研工作,做好对年轻人的“传帮带”,在将来的测量放线行业更广泛地应用高科技,开展数字化建设,让我国的测量放线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本报记者 曹海英/文 万玉藻/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