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厂区里的乒乓情
那一年, 母亲27岁, 我4岁
我在大学讲课的日子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6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一年, 母亲27岁, 我4岁

 

这张和母亲的合照,拍摄于1994年。说来,都是20多年前的事了。这是记忆中我跟母亲单独照的第一张合影。

那一年,在我们那个偏远封闭的小乡村里,照相机还是个稀罕物,照个相得跑到十多里地外的镇上。在我的记忆里,一家人去镇上照张相,是比逢年过节吃顿肉馅儿饺子还要值得期待的事情,带有一种隆重的仪式感。

所以,当邻居黄大娘家的大儿子大兵,从遥远的南方城市打工回老家,带回一台照相机的时候,街坊们几乎全部出动了。当然,来照相的还是年轻人居多,都是大兵的朋友。摄影师,自然就是大兵哥哥了。

一拨人走到镜头前照,其他人就在大兵哥哥身后看。看到照相的人露出不自然的表情,在后面围观的人就嬉笑,商量着一会儿轮到自己上去照看哪里怎么站怎么摆姿势。母亲抱着我,就这么站到了镜头前。

那一年,母亲27岁,我4岁。

照片中,母亲腿上穿的脚蹬裤,在当时是很流行的。脚蹬裤质地柔软,贴身,弹性大,穿着下地干起农活来也方便,大娘婶婶姐姐们都喜欢穿。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打底裤,但可以外穿。

特别要提一下的是,脚蹬裤是唯一一件大家都愿意花钱买的衣服——这在农村真是个例外。因为除了脚蹬裤以外,大至棉袄棉裤、毛衣毛裤,小至鞋袜、围巾、帽子、手套,家家户户的媳妇婆婆都是要自己动手缝补编制的。以我家为例,从我有记忆开始,到我长到十三四岁开始读初中,身上穿的不管棉鞋还是单鞋、毛衣还是毛裤,戴的手套、帽子、围巾,全部都是出自母亲之手,真真儿应了那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大二那年,我用自己的奖学金买了台数码相机,春节回家给全家人都照了全家福,包括叔叔婶婶伯伯大娘姨妈姨丈等等,并且把照片洗了出来一家一份。

转眼之间,我连数码相机都不怎么用了,出去玩拍照随手掏出来的就是手机,还能即拍即传。翻出这张二十多年前的老照片,默默看着,我似乎懂得了外婆当时说过的那种不真实感。但也许正是这种不真实感的存在,更让我们清晰地意识到穿越时空的风云变幻。

□北雁南飞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