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张报纸胜过一发炮弹”
上世纪七十年代 守卫在西沙群岛的女兵
大炼钢铁运动 中国史上难忘一页
中国最早汽车拉力赛 有的路段人抬着车走
俄罗斯为两名前苏联 二战英雄正名
瓦德洛身高2.74米 世界纪录上的最高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李竹如说
“一张报纸胜过一发炮弹”

1927年12月,李竹如(前排中)等在济南正谊中学毕业时留影。
 

■徐向前称赞“李竹如同志是我党宣传新闻战线上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

■李竹如先后在《文化报》、《新亚日报》、《中国人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大众日报》任职。

■李竹如赴延安,只带一筒蜡纸、一块钢板、一支刻字铁笔。

李竹如是山东利津县庄科村人。在1927年的白色恐怖中,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他在《新亚日报》上发表署名“里”的社论,针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指出言论自由乃“立国之本”,“因为人民为国家之根本,人民如无过问国事之知识与机会,则对外不能共赴国难外御其侮,对内亦难众力成城共谋建设。”

1936年,他自筹资金与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知识分子在上海办起文化报。文化报关于国内外时事的评论,大多是李竹如亲自撰写的。他在《目前的世界新形势》指出:“在意、德称霸之后,最先受害的未必是苏联,……法西斯魁首的真意,是在削弱了苏联的势力以后,先用各小国(或者英法的一部分)土地财产,把他们自己养肥,然后再与苏俄作决定的战斗。”二战爆发后的情景,印证了李竹如当年的预见。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李竹如被迫离开上海,奔赴延安。他几乎没带什么行装,却带了一筒蜡纸、一块钢板和一支刻字的铁笔。1938年,他担任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长兼总编辑,1939年担任中共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副总编辑,1940年担任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在任《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期间,他还创建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山东分会,任理事长,以及新华社山东分社,兼任新华社山东分社第一任社长。 

1939年底,《大众日报》创刊一周年时,李竹如建议请毛主席题词。几天后,毛主席用电报发来了题词。

李竹如认为“抗战中的新闻记者不应仅仅是一个宣传家、鼓动家与社会教育家,并且应成为一个组织者、督促者与指导者。”他明确指出“历史上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报纸,也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新闻记者。”他经常说:“一张报纸胜过一发炮弹”。

1942年冬,日军对山东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扫荡”。11月2日,8000余日军将山东军区和政府机关包围在对崮山上。在突围战斗中,李竹如表现得沉着勇敢,毫无畏惧。中午,在战斗的间隙,他谈笑自若地鼓动大家坚持到天黑,一定会胜利突围。天黑后,我军开始突围。李竹如在翻越山顶的石墙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那年,他才37岁。徐向前亲笔题词称赞“李竹如同志是我党宣传新闻战线上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 摘自人民网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