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现在已经回涿州老家了,我平时工作也比较忙,很少回家,跟父亲照的照片也特别的少。今年父亲节,回老家的话,一定要多给父亲照点照片。”高淑英带着一丝遗憾说。高淑英现在是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磨工的一名磨工,父亲原来是公司的一名钳工。当年17岁的高淑英接了父亲的班之后,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现在,高淑英依然记得刚上班时父亲对自己说的话:要好好工作。
来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单位,高淑英从长辈们嘴里了解了另一个父亲,“平时父亲在家的时候说话很少,但是来到单位之后,大家都说我父亲是一个热心的人,总是不怕苦不怕累的帮助别人。”高淑英看见父亲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父亲穿着一件穿了很久的工作服,正在认真的给周围的徒弟讲述技术经验,看到这张照片,高淑英暗暗在心里下决心:一定不能给父亲丢脸。为了实现这句话,高淑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对于机床设备,高淑英之前并不陌生。因为没事的时候,父亲总会跟她讲一些工厂里的事情。为了很快的融入到公司这个大家庭,高淑英第一件要做的事儿就是学好技术。“刚进厂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具体要到哪个岗位上,但我有信心一定能学好。”进入单位之后,单位专门有全方位的三级培训,并且每一个新职工还有专门的老师带着一起学习。从此,高淑英开始了磨工的生涯。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还上夜大学习。“带我的师傅对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好。”
师傅的细心教导,高淑英学习也特别认真,再加上之前老在家听父亲讲工厂的事情,尽管说跟父亲的工种不一样,但有些理论是相通的,所以高淑英学起来显的并不难。按照高淑英自己的说法就是:没觉得有什么困难,慢慢地就学会了。
现在,每次回家高淑英都会拍几张厂子里的照片回去,厂子的变化、生产的新车型都一一讲给父亲。“尽管父亲退休了,但是他对这个工厂特别有感情,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感兴趣。”
今年,一次高淑英回家的时候给父亲带了一个别样的礼物——一本书《工会博览》。当父亲接过这本书之后对女儿竖起了大拇指,说:“我女儿真棒。”原来由于高淑英工作上表现优秀,被评为了2015年的北京市劳动模范。后来高淑英的事迹就被登在了《工会博览》的杂志上,并且上了该杂志的封面。当获知这个消息之后,高淑英第一时间给父亲打了电话。“父亲听了特别高兴,说话特别自信。”“其实,我也没干什么大事,就是按照我父亲说的好好工作。来到单位之后,师傅教我技术,单位领导关心、同事帮助,我的奖章是属于大家的。”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