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公益组织农民之子与北京市温暖基金会合作共同推出的“农民工社区学习圈”项目,在北京昌平区东小口镇半塔村,开创了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学习形式——学习圈,这也是农民之子首次用学习圈的方式探索大众成人教育模式的一种有效尝试。
农民之子先后培育组织贴近职工需求的学习圈30多个,有家政技能、营养早餐、英语角、诗文赏析、亲子课堂、尤克里里、中医养生,以及古筝学习圈、吉他学习圈、广场舞和大秧歌学习圈、布艺贴画学习圈、瑜伽学习圈等,每个学习圈最少也会持续活动三五个月,学习圈每年惠及农民工万余人次。
广场舞和大秧歌学习圈每周吸引500余人
“限于经济能力和时间,很少有农民工能在工作之余参与技能学习,更谈不上参加以文化娱乐为主题的学习培训。而我们通过成立各种主题的学习圈,为他们提供了学习技能和文化娱乐的平台。”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王春华感慨地说。
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学习圈简单,低廉,有趣,它通常是由5~15人自发自愿组成学习小组,聚在一起讨论、交流。但如何让“学习圈”吸引农民工参与进来,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颇费心思。
“我们想着文体活动大家喜闻乐见,会是社区工作的很好切入点,于是就从建立文艺学习圈入手了。”王春华说。
刚刚进入半塔村时,村子里很冷清。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到村里走访那些有文艺特长的村民,先把他们请到一起,通过给他们配备音响和服装,鼓励他们聚在一起扭秧歌,村民们非常开心。很快,大秧歌学习圈就风风火火开展起来了。看到很多居民跳上广场舞,农民之子很快又成立了广场舞学习圈。目前,这两个学习圈每周都能惠及500余人次村民及农民工。
“2014年,我们还举办了‘五一’体育友谊赛、社区广场音乐节,每次参与群众都超过2000多人,通过这些活动,极大活跃了文化氛围,社区居民、农民工慢慢认可了我们,来参加我们学习圈的人越来越多。”王春华告诉记者。
加入英语学习圈让青年当上了教师
每周二,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都会在社区主路上摆流动书摊,供村民免费借阅。同时,他们也向村民宣传学习圈的招募消息,现在已积累了一大批热爱学习的青年人,这群年轻人后来成为推动学习圈的骨干和圈长。
“通过借阅图书,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还认识了一大批朋友。为了更好地交流学习,我们成立了北京农民之子半塔青年俱乐部,现在俱乐部的群里已经有100多人了呢。”北京农民之子半塔青年俱乐部会长高升感慨地说。
高升是一名公交车队的维修工,今年26岁的他,在借阅图书的过程中,逐渐熟识了“农民工社区学习圈”项目,后来青年俱乐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他推动成立了很多学习圈,英语学习圈在其中非常有名。
“有相同爱好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练习英语,大家的英语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还交到了不少朋友,真好!”社区青年朴明华兴奋地说。他特别爱学英语,进步速度也比较快,于是就成了英语学习圈的圈长。
英语学习圈切中了青年人的需求,三年来,每周都会持续开展活动。一位叫程玉婷的女孩,从2012年开始加入英语学习圈学习,她不断突破自己,水平也不断提升。2013年瑞典学习圈研究团队来半塔社区参观时,程玉婷已经可以做中外交流的翻译了。2014年,她回到家乡的学校,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
王春华说,各种学习圈在青年俱乐部骨干的推动下,相继培植出来,像说书会、做梦吧、职业软技能等。农民之子半塔社区最早的网上平台是“半塔流动书摊群”,现在又有了青年俱乐部微信群和学习圈微信群,家有儿女家庭教育群等。以读书为引领聚合在一起的学习骨干不仅自己参加学习,还成为新圈子的推动者和志愿者。
“家有儿女”学习圈让亲子关系更融洽
“让我最受益的是‘家有儿女’学习圈,通过这个学习圈,我学到了很多跟孩子相处的好方法!”杨杰开心地说。
杨杰的女儿上初中,处于叛逆期,由于不懂得如何跟女儿沟通,面对女儿的不爱学习,杨杰只能采取狠狠批评的方式,而这种方式让她跟女儿之间隔阂越来越大。一个偶然的机会,杨杰来到了“家有儿女”学习圈,通过跟圈里的家长学习、沟通,她开始学着先倾听孩子的心声:为什么不愿意上学?为什么不爱学习?杨杰温和的态度和方式让女儿逐渐敞开心扉:“我知道她在想什么了,才能更好地开导她。”如今杨杰的女儿慢慢喜欢上了学习,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这让杨杰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韩金龙是“家有儿女”学习圈里的一员,通过学习圈,他学到了很多跟孩子相处的方法和技巧。作为职业厨师的他,则开了营养早餐学习圈,教大家如何做疙瘩汤、油条、麻团等。
“他讲得通俗易懂,现在我们都能做出美味的疙瘩汤了!”杨杰感慨地说。而“家有儿女”学习圈里的另一名成员陈香,开了家政技能学习圈。作为一名家政服务员,她在学习圈里详细地教大家怎样照顾孩子饮食,如何照顾孕妇以及怎样打扫家庭能没卫生死角,实用性强的讲解很受大家欢迎。
去年9月份,农民之子半塔社区学习中心成立,一间近30平方米的屋子里有乐器、有图书,成为社区职工活动的好去处。如今农民之子已在半塔村建立了三个图书室,书籍7000余册,大大丰富了社区职工的生活。
一位在幼儿园做勤杂工的妈妈喜欢文学,她说:“如果不来这里,我再也没有机会展开书本,也羞于与人谈论诗歌。”现在,这位妈妈常为大家朗诵诗词,和伙伴探讨朗诵技巧。一位每周工作六天的缝纫女工,每周日都来参加学习,她说:“对我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休息。”
一位两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含泪说,由于丈夫工作忙,她到北京后没有社交圈,一度情绪抑郁,对孩子和老公失去耐心。当她偶然参加了学习圈,拿着亲手制作的布艺贴画回家时,把温暖也带回了家。现在,丈夫同意周日带孩子,让她享受一个自由的下午学习时光。以前,她因带孩子不愿打扮,现在,每次出门都打扮得干净整洁;孩子在身边也不觉得烦躁,很享受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
王春华说:“在学习圈里,每个人都展现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的喜欢诗文,朗读美文妙语;有的喜欢切磋烹饪;有的交流育儿知识、分享身边故事。学习圈给农民工提供了技能交流的机会,也给他们的家庭注入了文化营养。加入学习圈后,很多人都变得自信快乐了。”
□本报记者 余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