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告别厂东门的首钢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5年5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休职工说:厂东门是永不逝去的记忆。 ■首钢人把对首钢的爱定格在照片中。 ■让下一代知道对首钢应该忠心耿耿。
告别厂东门的首钢人

1948年的厂东门退休职工马立昆供图
90岁的王忠林(左三)、85岁的赵德全(右一)、82岁的马立昆(左二)和77岁的杜侃(左一),相约厂东门合影。
她们曾在一个车间工作,现已退休,与厂东门留下美丽的影像。
离休干部王忠林与曾在首钢工作、现已退休的儿子及孙子合影。
退休职工潘洪培携老伴儿,带同在首钢工作的女儿、女婿及外孙女合影。
虽已退休,但厂东门成为他们永不逝去的记忆。
在岗的夫妻在厂东门合影,这也许是他们最有纪念意义的合影。
首钢建设公司综合部职工留影。
 

当听说首钢厂东门将在5月25日拆掉西迁时,连日来,不论首钢的在岗职工、退休职工,还是首钢职工的家属,或是过往的市民,都在厂东门前留个影。记者采访了首钢的在岗职工和退休职工。在岗职工说:“尽管厂东门被拆迁,然而,厂东门在我们心中仍然有一个位置。它暗示着我是首钢人,我要为首钢发展做贡献。”退休职工说:“我们爱首钢,厂东门是我们永不逝去的记忆。”

厂东门仿中南海西门

从设计到竣工只有六个月

在留影的人群中,有一位职工拿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厂东门永不逝去的记忆”。今年82岁的首钢退休职工马立昆,曾经当过工会干部、首钢日报社摄影记者。他给记者提供了一张1948年时的厂东门老照片。他说:“首钢是1919年建厂。当时叫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1928年被南京国民政府接收。1937年落入日本人手中。1945年10月,国民政府再次接收石景山制铁所改名为石景山钢铁厂。1947年,北平当局打开西长安街城墙,修建复兴门,一条大路南绕老山,直达石景山钢铁厂南厂区,厂方考虑经营上的方便,建起了厂东门。1948年12月16日,解放军进入石景山钢铁厂。”

改革开放之后,首钢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厂东门竖立起一座展翅翱翔的雄鹰,但缺少一个壮观的大门。马立昆说:“1992年初,首钢集团要建造厂东门,要求是仿古建筑。首钢设计总院接到任务后,便开着车到北京各处转悠,见古建筑的大门就拍照。当他们围着中南海转的时候,在西华门照了几张,又转到中南海西门。他们想在车里照,但是距离太远,只好下车走到西门警卫跟前说明了来意。警卫请示后,同意了他们拍照。他们从各个角度拍照后,开始设计。从设计到竣工只有6个月。1992年9月10日厂东门竣工。”从此,长安街西段有了标志性建筑,厂东门也成为首钢职工记忆的开始。

留下厂东门的记忆

也是留下对首钢的情感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留影的人群中,有祖孙三代的,有夫妻的,有老姐妹的,有老哥儿几个的。首钢离休干部,90岁的王忠林是1947年到首钢工作。他不知道从厂东门走过多少次了。他见证了首钢时代的变迁。这天,他坐着轮椅,由儿子、孙子推着来到厂东门留个影。他说:“以前,从厂东门走过没有感觉到什么,只是觉得作为首钢人很自豪。离休后,就很少走厂东门。但是,听说要拆厂东门心中的留恋油然而生,决定还是到这里留个影,以后想到首钢,想到厂东门时,看看照片,就能够勾起往事的回忆。”今年85岁的赵德全是1952年进厂的。他说:“我到首钢时是炊事员。业余时间学习京剧。在这里,我成为了京剧爱好者。所以说,我的成长离不开首钢。厂东门就是首钢的标志,对厂东门的眷恋,就是对首钢的眷恋。”77岁的杜侃是首钢的著名书法家。他对记者说:“我是1956年进厂的。几十年来,我在这里成长、成熟,练就出一手书法。没有首钢也许没有我的今天。所以,我很感谢首钢。厂东门的拆迁,我感觉很失落,但是与厂东门留影之后,就是留个念想,留下我对首钢的感情。”

厂东门的记忆留给下一代

告诉他们要有感恩的心

一大早,74岁的潘洪培就携老伴邹秀花,带领女儿、40岁的潘凤双,女婿、40岁的王伟林,外孙女、10岁的王思清来到厂东门,先是老两口照合影,然后,是一家三代合影留念。潘洪培对记者说:“我和老伴、女儿、女婿都是首钢建设公司的职工。首钢的很多建筑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家的幸福生活也来自首钢。所以,我爱首钢,要在厂东门留个影。之所以带着外孙女,也是告诉下一代,她的前辈是首钢人,曾经有这样一个厂东门,代表着首钢,要感谢首钢。”像潘洪培一样的首钢退休职工带着下一代到厂东门留影的祖孙三代有很多。王忠林是在儿子、孙子的陪同下来到厂东门的。王忠林的儿子王晓奇今年63岁了。他从兵团回到北京后就来到首钢工作,现在已经退休。他说:“我家两代人都是首钢工人,对首钢的感情毋庸置疑,厂东门拆迁,我们必须留个影。带我的儿子来留影让他知道,他的祖辈、父辈对一家企业的忠心耿耿。虽然他不在首钢工作,但对所在单位也要爱岗敬业,忠心不二。”

厂东门的拆迁牵动着多少首钢人的心。首钢人也把对首钢的爱,对企业的爱永远定格在照片中。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