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平谷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扎根乡村的80后法官
工会要当好 劳模贴心人
平谷3000职工 享文艺盛宴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5年5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政:
扎根乡村的80后法官

 

“张大爷,远亲不如近邻。消消气,互相让一让,事情就解决了。”“朱法官,我想明白了,都听你的。你都跑两趟了,不容易,谢谢啦。”

这是法官和百姓在田间地头的对话。张大爷口中的朱法官,正是朱政,是平谷法院一名“80后”法官。

从城市到乡村克服语言关

“皇城根儿脚下”长大的孩子,朱政眼中的北京是一个黑夜比白昼更加绚烂耀眼的地方,当漫步于长安街红墙之下回味千年历史的厚重时,当行走于王府井大街感受国际化大都市的脉搏时,他没有想到在距此130公里的京境之东却有一个全然不同的地方。

初到平谷,朱政就被分配到离机关最远的山区法庭——大华山法庭工作。因平谷方言较重且辖区为农村,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朱政首次庭审记录时完全跟不上节奏,笔录不仅残缺不全还闹出好多笑话。为此,朱政主动提出要到法庭的立案及信访窗口锻炼,想通过加大与当事人的接触和交流力度来克服语言障碍。

在立案及信访接待之余,他主动申请与外出勘查现场的法官一同前往,加强对平谷风俗人情及农村事务的了解。慢慢地,在与平谷百姓沟通时,他不但能听得明白,甚至还能用“平谷语气”和当地习俗开展调解工作,在负责立案及信访接待工作的一年中,他通过调解方式顺利化解矛盾103件。“城里小伙儿”变身平谷百姓“知心人”,以至于他经常自嘲道:“看,掌握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

扎根基层年结案310件

2011年至今,朱政一直在北京市最东边的法庭——金海湖法庭工作。曾经,院里考虑到他已在派出法庭工作多年,打算将其调回机关,但被朱政委婉拒绝。他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我要扎根基层吸收养分,用一腔热情回报基层”。

朱政2011年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以来,年均结案310件,居全院法官前列。

工作中,朱政坚持“细节决定成败”的工作原则,在办案过程中不唯形式证据论,除了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严格审核外,还特别注意观察当事人在诉讼中的面目神情及言词陈述的前后变化。在处理一起继承纠纷时,由于双方对关键证据代书遗嘱的真实性存在争议,朱政对提交遗嘱的一方当事人进行了详细地询问,并让其当庭试验书写遗嘱,最终从其前后矛盾、破绽百出的言行中辨别出编造虚假证据的事实。

朱政坚信法官与当事人之间能够搭建“连心桥”,所以针对不同当事人他注重适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或教育说理、或判例指导、或投以理解信任、或给以换位思考等。2012年,在朱政负责处理的一起重大交通事故纠纷中,一方受害人死亡而另一方也因事故摘除脾脏,成为重度残疾人。断案过程中,庭上他注重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庭下将法律规定和判例用白话方式讲给当事人听,多次到当事人家中走访调查,最终使双方自愿达成协议,握手言和。事后,肇事者父亲执意用少吃几顿饭的钱为朱政订做了锦旗,他说:“这样的法官是百姓的知心人,朱政公正!”此后的每年春节,他都要给朱政打电话聊聊一年的生活、诉说家人的情况。

工作中,朱政还创造了“条块结合无缝衔接”、“一途多办一事多效”、“一次能了不来二回”的工作方法。 “条块结合”就是审理案件时紧抓主线,分割整段时间并制定相应时段的工作目标;“无缝衔接”就是确保网格化的工作任务之间的关联与呼应。 “一途多办”就是在一次外出途中统筹完成多项工作任务,不加重工作耗时;“一事多效”就是在进行每一项工作时,充分考虑和发挥该项工作潜藏的多方效果。“一次能了、不来二回”,这些工作方法使他有效地利用了工作时间和审判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1年至今,他上山下乡现场勘察200余次、开展巡回审判100余次,成为金海湖法庭乃至全院结案最快、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法官。

持续八年坚守岗位

从适应到融入,从融入到热爱,朱政不断在成长。但是,工作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一些当事人不信任的眼光,朱政心中不免委屈;面对一些针对法院的偏激之言,朱政心里不免气愤;同学聚会时,看着昔日的同窗高升者有之、富庶者有之,朱政难免一丝失落;看着审判系统里的一个个小灯,朱政又不时觉得沉重。曾经他也觉得疲惫,也想卸下这份重担,可他忘不了索要赡养费的古稀老人蹬了半天三轮车到法庭向他诉说艰辛;忘不了躲在离婚夫妻身后的孩子那无助的眼神;忘不了受伤致残的当事人饱受伤痛和生活陷入困顿的情景;忘不了那些面临重大变故的家庭,在命运的紧要关头将最后的信任投给了法院和法官。

每当看到当事人渴求公正裁判的目光,朱政不禁回想起当年那个义无反顾投身于法制事业的小小身影。青春还未老去,理想亦未远行,就这样,朱政总能说服自己坦然处之。当老人得到赡养、当婚姻得以修复、当家庭重归于好、当孩子重获希望、当邻里握手言和、当伤者得到赔偿,他顿时觉得所有付出和坚持都是值得的,而那些在工作中遇到的误解、埋怨甚至是威胁都已不值一提。

为工作放弃家庭团圆

在平谷工作的这些年,朱政深深爱上了这块桃花盛开的土地,但热爱的代价是他几乎与父母孩子分隔两地。许多个夜晚,他不是像大多数父亲一样唱着催眠曲、说着童话故事哄孩子入睡,而是在写完判决后回过神儿的那一刻默默地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儿子照片说了声“宝贝,晚安!”

2014年春节前夕,当接到父亲因患严重的下壁心梗住院就医时,朱政却在距父亲200公里外的深山上勘查现场。听到电话中母亲断断续续哭泣,他心如刀绞,只想放下一切赶到父亲身边,但是,他放不下等待赡养费取暖的老人殷切的眼神,放不下平谷百姓对他的信任和渴望。忙完工作赶到医院时,看到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的父亲,他流下了眼泪,心中默默地对父亲说:“爸爸请您原谅我,如果可以,儿子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您的健康长寿!”最终,父亲得以康复,得知消息的朱政在与父亲交流了几句之后又重新坐上了回平谷的公交车。

朱政的单人宿舍中有一张双人床,不足十平方米的宿舍成为了他与妻子的“家”。同在平谷法院工作的妻子每晚下班后都会回到法庭,帮助他整理案件卷宗、邮寄诉讼材料、洗衣做饭等等。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有的是默默无闻的支持;没有天长地久的承诺,有的是夫唱妇随的付出。对他的妻子来说,有朱政在的地方,就是家。

小至解决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大至协调旧城改造、新村建设,朱政用行动践行了法官的职责。他承担的期望很多,惩恶扬善、主持公道,他承受的责任很重,查究真相、实现正义。当同龄人在率性而潇洒地挥洒青春时,他与许多年轻法官一样在中国基层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埋头前行。每天,迎着京郊第一缕阳光,在地处北京市最东边的派出法庭中,朱政倾注心血、奉献青春,用行动书写梦想,书写着无悔的人生!

个人档案

朱政,1982年出生于北京东城区,2003年怀揣着法制梦想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法学专业,2007年7月来到平谷法院任法官助理,2011年被任命为平谷法院助理审判员,现在该院金海湖法庭工作。2015年荣获北京市劳模。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付晓静/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