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赵青山:服务村民16载有口皆碑
张广明
赵 鹏
白云龙
韩瑞芬
王建林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5年5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青山:服务村民16载有口皆碑
为解决村民吃水难,他亲手打的机井就多达9眼 为缓解村民出行难,他对村里每条路都做了硬化 他就是密云县东邵渠镇西邵渠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
 

白衬衣、黑裤子,个子不高,一脸朴实……眼前这个从密云县东邵渠镇西邵渠村委会走出来的人,就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赵青山。“手里不端茶杯,腋下不夹公文包。”看起来没有一点官架子,这是他对农村干部形象的基本要求。赵青山与记者不是第一次见面,客气的话说得并不多,只是浅笑着招呼记者走进他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面积不大,没有过多的装饰的房子。

“全国劳模的头衔让我压力很大,其实,我做的这些事,都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村干部嘛,就是为村里老百姓服务的人民公仆。”提及刚刚获评全国劳模的事情,赵青山谦虚地说。

当村支书16年

被赞“能力没的说”

说起自己履职村党支部书记这几年,赵青山颇为感慨,“自从1999年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我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16年了。”赵青山说,唯一让他值得高兴的事情是,“老百姓没有烦我。”

事实上,在很多村民眼中,赵书记是一个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人,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到处招商引资,争取政策支持,为村民做好事,做实事。现如今,只要外面的人走进西邵渠村,都会对村级各项公益设施建设赞不绝口。

说起长达16年的连任,赵青山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去村民家中拉过一张票。“如果一个书记把各项工作都做到位了,一切工作都从百姓角度出发,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支持。”赵青山说,每次换届,他在全村选举中的支持率都在80%左右,而党内支持率也一定超过90%。

69岁的王政是西邵渠村的老党员,曾任村党支部委员,在评价赵青山的时候,他竖起了大拇指。“赵书记的为人,工作能力以及思想觉悟都没的说。”王政笑着说,老百姓眼睛里不揉沙子,村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有人看在眼里,赵书记做得好,老百姓自然拥戴他。

“选举没啥可说的,就是要规范、公开、透明。”赵青山对本村的选举工作十分自信,2013年,西邵渠村被中组部、民政部定为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全国观摩村,在赵青山的带领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不负众望,依法依规,选举一次成功,为全国村委会换届选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打机井修公路

造福子孙后代

“群众工作无小事,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挂在赵青山嘴边的口头语,也是他的工作信条。于是,上任后的赵青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

走在西邵渠村内,记者看到,到处都是硬化路面,环境整洁,路灯、监控等设施都非常完备。赵青山介绍说,近年来,他号召村民改善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成立了保洁队。保洁人员每天定时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清扫和保持,并配齐了垃圾桶等硬件设施,村里的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优美的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村民对赵青山也暗暗竖起了大拇指。

走在西邵渠村内,条条硬化路面十分显眼,这在大多数农村十分少见,“我们这连田间小路都是硬化路面。”村民马淑荣告诉记者,她家有五亩地,大多数都在半山腰上。以前,每到收玉米的季节,她就要联合附近的村民一起,用石头和沙土填沟补路。“夏天,雨水把土路冲成了沟沟坎坎,根本没法走,更不要说开农用车去收粮食了。”村民马淑荣指着现在的硬化路面,笑着告诉记者,赵青山把硬化路面修到了她家地头,她未来20年都不用再自己补路了。

据了解,截止到去年年底,在西邵渠村的5000亩土地上,几乎每条路都完成了硬化,即便是大雨刚过,村民也可以驱车下地务农。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赵青山毫不含糊地说,“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服务百姓出行和促进治安稳定,说起来件件都是大事,作为村干部,我们必须做到,而且要做好。”

此外,解决村民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也让赵青山在老百姓心中赢得了好口碑。“16年来,经我手打的机井就多达9眼,目前,全村吃水、浇地都没问题了。”赵青山简单的一句话就概括了他所付出的艰辛。而在祖辈地处干旱的西邵渠村民心中,这是造福一方百姓乃是子孙后代的大事。

引进便民服务

让村民小事不出村

西邵渠村距离密云县城16公里,中间隔着几座山,进城的盘山路非常曲折。

而在西邵渠村委会院内,“便民服务站”的牌子十分醒目,“便民服务站里天天有人坐班,要办事,随时都可以来,不用专程坐车进城了。”刚刚领取了养老金的村民冯德良告诉记者,以前去领养老金,他要坐车去5公里以外的镇上,来回至少一个小时时间,如果赶上银行人多排队,去取养老金就要花大半天的功夫。“现在好了,村里能解决的事情多了,我们办事也方便多了。”冯德良说。

事实上,为解决村民办事难的问题,在2011年,镇里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的同时,赵青山就打算在村里成立便民服务站,与镇便民服务中心对接,这样群众有些事情就可以在村里代办了。赵青山的想法和镇党委、镇政府的思路完全吻合。2012年,西邵渠村便民服务站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积极努力下成立了。“我们西邵渠村便民服务站共设6个窗口,有117项便民服务项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站式便民服务使百姓办事免去了奔波之苦,办事更加容易,大大降低了办事“成本”。

到了2014年,赵青山将村级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便民服务等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率先在全县建立了村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村级换气站、交通卡充值等多项服务内容。“即便是晚饭前发现燃气没有了,我们也不用着急,在村里换气很方便,绝不耽误做饭。”冯德良笑着说,除此之外,村里的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托老所等都为老百姓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

这不就是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嘛。说起自己做的这些事,赵青山心里美滋滋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我们基层党员干部的追求,是我们自身价值的体现。”朴实的赵青山还生活在这744户的小山村里,而他劳模的光环也融在了这田间地头,融在了老百姓蒸蒸日上的小日子里。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