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赵郁的办公室,他正在埋头整理资料。一间不大的屋子,被整齐地分成六个格子间,每间里一个办公位。进屋靠右贴墙的位置,是赵郁的办公桌。尽管有着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人大代表等光环,他的办公桌和其他同事一样大小,一样配置。
落榜生下决心当个好工人
赵郁1988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心仪的大学,名落孙山的他听说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招工的消息时,赵郁想都没想就报了名。拿到录用通知时,赵郁暗下决心: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出点儿名堂来。
赵郁进厂学习装配“212”前风挡玻璃。玻璃和风挡铁框,靠专用胶条两侧凹槽衔接。先往玻璃上揉胶条,再往铁框上镶玻璃,这活儿看着简单,但用劲儿稍不均匀玻璃就碎裂。他看着脚下每天满地碎玻璃,很是心痛,日夜琢磨,胶条软硬度不当导致胶条随适性不好是玻璃碎裂的关键。便与技术员切磋试验,一次又一次,把加温胶条的蒸汽锅升温到80℃最软时迅速从热水中捞出,在降温至40℃的十几秒内快速把胶条揉到玻璃上,再嵌到汽车前风挡的铁框里,创造了连续安装1万块“212”前风挡玻璃不破碎的纪录。赵郁因此被评为优秀学员,仅仨月就提前出师。
进厂几年后,赵郁有了升任班长的机会。那时候,在车间里当班长可是个工资高又不用干活还管人的好差事,但赵郁不这么看:技术工人是靠技术吃饭的,只要技术好,人人都服你,都把你当师傅看。“我不干……您就让我学电工吧,我喜欢那个工作,干那个工作我一定干得比现在还好……”领导拗不过赵郁,只能依了他。从此,赵郁成了一名汽车电工,十字改锥、尖嘴钳、万用表成了他随身携带的“三件宝”。
相对维修工而言,汽车电工是个有知识含量的工种,赵郁认为,新时代的蓝领工人,不但应该有较强的专业水平,还应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自己虽然没上过大学,但企业也是学校,只要肯用心,上不上大学都能成才。于是,凭借聪明的头脑,赵郁练就了汽车电工好“功夫”,并取得技师资格证书和高级技师资格证书。
排疑难故障令外国专家佩服
在一次换型车试装过程中遇到车辆点不着火的故障。赵郁和技术人员查了二天没能解决问题;外国专家查了一个星期也没解决问题;从总部发来四五套解决方案,还是不行。“没办法,只好等待下一批来华的专家研究了”。外国专家的话给正在苦思冥想的赵郁泼了一瓢冷水。
“真的就这么算了吗?”赵郁一遍遍梳理故障发生后的每道处理程序。终于,他发现了端倪:不管是现场尝试的方法,还是传真资料中给出的方案,都是按照售后维修的方式制定的。既然行不通,何不从装配的角度去考虑解决方案?他列出与汽车不着火有关的五种模块,盘算如果按装配的方式把这五个模块的程序重新编排一遍,问题是否就消除了。为尽可能降低成本,赵郁找产品工程师协商先重写四个模块的程序。嗬!故障排除了!故障完全消除。没来得及撤离的外国专家听到消息,连称佩服……
勇创新坐镇工作室持续攻坚
2010年,以赵郁名字命名的“赵郁创新工作室”正式落成,成为首都车企中首家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分七个创新小组,从公司抽调的生产、技术、经营等30多名优秀人才针对企业生产制造以及经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和管理创新工作。
当年10月,赵郁就设计出了集汽车电器、制动、空调等部件为一体的实训展台教具,使各种汽车部件摆在展台上一目了然,满足了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还带动了公司范围内提高技术的学习风气。“职工创新工作室为职工成才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工作室虽然以我的名字命名,但是我认为这是北京汽车的骄傲!个人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是北京奔驰培养了我,我要用自己的技术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回报企业,回报社会。”谈及创新工作室,赵郁谦虚地说。
如今,在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所有新员工在入职前都要经历一番培训,实现从学校到工厂、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所有的老员工也要持续接受培训。他们接受培训的重要场所之一,就是“赵郁创新工作室”。
【小档案】
赵郁,男,1968年6月出生,高级技师,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首席技师。2014年4月26日当选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他凭着对汽车事业的热爱和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汽车电气维修本领,作为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他在完成工作任务中表现突出,在学习方面也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对话】
记者:随着事业的成功,您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您最重视的是哪些?为什么?
赵郁:我最重视的荣誉称号有两个:全国劳模和全国技术能手,这两个称号在我心目中非常重要。全国劳模5年才评选一次,能够获得如此殊荣,这是对我多年工作的肯定。全国技术能手,也是对我20多年技术积累达到一次程度后的认可。正是有全国劳模和技术能手两个称号对我的认可,才有了后来的全国人大代表等荣誉。我认为这有一个因果关系。当选代表后,我能够代表基层声音,起到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
记者:这些年,您当过工会代表、人大代表,有哪些重要的议案和建议?效果如何?
赵郁: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变制造强国,技能工人不可少,职业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从市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还有市工会代表,我主要结合一线基层现状,围绕职业教育进行了提案。今年,我又新增加了工伤保险的提案。我觉得,目前落实得比较好的,有一线技能人才员工培训补助、困难劳模和退休劳模补助等。特别是职工技能人才培训,如今市政府已经开始用财政拨款来培训。
记者:您觉得你的身上的哪些特质最能代表劳模精神?
赵郁:我觉得我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对工作的热爱和热情最能代表劳模精神。20多年来,我特别喜欢自己选择的行业和工作。最近5年,我重点做创新工作室,目的是为企业培训后备人才。
□本报记者 马超/文 周世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