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首开集团送文化服务进基层的演出中,集团工会干部杨娜的一曲既有艺术难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芦花》震撼全场,在众多国家级著名表演艺术家中丝毫不显逊色。
究其原因,杨娜从四岁起便开始学习舞蹈,培养音乐和肢体的协调感觉。8岁手指定型后,便开始学习钢琴。12岁变声后开始系统学习声乐,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太苦了!”曾经是钢琴九级的她,回忆起练琴的日子仍然记忆犹新。“尤其夏天的时候,除了完成作业,就是练琴,练得一身一身的汗。后来,无论家长说什么我都不弹了。”
杨娜曾两次封琴。她的音乐老师认为她天赋很好,如果中途断了,就前功尽弃,多次鼓励她要坚持练下去。家人也用多种方式鼓励她,她的母亲就亲自学钢琴,跟着她一起去找老师上课。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妈妈这么大年纪都能学,你为什么不能继续?”
如今的杨娜早已理解,练习钢琴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课,如果不懂五线谱、乐理、视唱练耳等基础知识,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都会受阻。
都说艺术生是用金子垒起来的,杨娜也是如此。为了培养她学艺,父母借钱给她买钢琴。后来,甚至卖掉了大房子住到平房里去,以筹措她的学习费用。
“我父亲曾经和阎维文是一个文工团的。”杨娜自豪地说,她说父亲的声音非常好听。也许正是由于拥有同样的爱好,父亲才这样坚定的支持着她。
由于经常要利用下午的时间找专业课老师上课,学校的老师认为杨娜误课,会影响班级的成绩,甚至会把整个学校的学风带坏。同学觉得她不好好学习,每天就是唱唱跳跳。家庭里也有很多负面的影响,“不仅我有压力,我父母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坚持下去,他们也很有压力。”
曾经的杨娜,在文化课老师的眼里是个每天只会唱唱跳跳的“问题”学生。可当她成为山西省当年第一个被保送到北京交通大学的艺术特长生时,老师和同学对她的态度大大转变了,都以她为荣。
高考时,被一直往专业艺术方向培养的杨娜面临抉择,究竟是上一所专门的音乐学校还是211名校?杨娜的父亲帮她做出了理性的选择。“我爸爸觉得女孩子走专业艺术的道路,不一定有多大的发展。到了重点院校,再学习一个专业,两条腿走路,以后选择面会宽一些。”杨娜说,至今她都认为父亲的选择很明智。
在北京交通大学,杨娜主修法律系。通过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她先后担任学校合唱团团长、校文体部部长、学生会干部等多种角色,大二开始就带着艺术团参与各种演出和比赛。“我们演出的机会特别多,大学期间对我的组织能力、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都有所提升。”
毕业后,她被当时的北京城市开发集团录取了。2005年12月首开集团成立后,她便一直在首开集团工会工作。“虽然没从事专业的艺术工作,但是现在的工会工作和我的艺术特长息息相关,我很幸运,也很热爱这份工作。”
2013年,首开集团职工艺术团成立了,根据工作需要,每场不同性质的演出从策划、外联、排练、演出到执行,都积累着她从台前的演员到幕后的执行导演的各种实战经验。用她自己的话说,“因为喜欢和热爱,很享受工作的过程”。
如今,虽然有全职的工作,但她仍然利用业余时间找艺术专业老师学习,热爱唱歌、祖籍山西的她,还师从山西晋剧泰斗马玉楼老师学习了老生唱腔,在唱法上脱胎换骨,丰富表演形式,满足不同观众群体,“太受益了”,她自己感叹说。如今,回头看当年的经历,杨娜感慨地说:“音乐艺术的美感,是精神和文化的融合及传承,当自己不愉快的时候、生活压力大的时候,我会歌唱,用音乐元素表达出来,释放心情。”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