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珍品汇集 仿佛穿越历史长河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5年4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珍品汇集 仿佛穿越历史长河
——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大型展览侧记
“曾侯乙铜鉴缶”引人注目,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和“烤箱”。
劳模在历史故事展区流连
唐三彩陶马、陶黄釉骆驼令人叫绝
劳模在观赏古刻本《资治通鉴》
▶参观者在“名言长卷”前驻足
▼展览中还配备了多媒体互动装置
 

开幕式还未开始,提前进入场馆的市民就忙着观看琳琅满目的展品,图个先睹为快,而在馆内忙碌的还有那些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好解说的任务,在开幕式前还争分夺秒地在展品前又看又说又记,她们说:“这是在‘做功课’,为了解说得更好,就要准备得更充分些。”

一个展览是否成功,参观者最有发言权。经过两年半的打磨,上百次对展陈大纲进行修改,“知古鉴今——《资治通鉴》”这个大型展览能否被观众认同和接受?或许可以从参观的人流量和驻足时间中找到答案。

80余组文物讲述传统文化

一进展厅,记者就被序厅上方的一块巨幅帷幔吸引,思绪仿佛被带回那遥远的古代,帷幔上写有《资治通鉴》书中的部分名言警句,不知记载了多少精彩的故事。

这个展览精选了80余组(件)珍贵文物,其中不乏稀世珍品。许多展品都是第一次和观众见面,如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宋刻本《资治通鉴》、唐三彩陶马、陶黄釉骆驼等珍贵文物,精品荟萃、令人惊叹不已。

记者在参观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整个展览使用摹绘、历史文献和多媒体互动装置等多种表现手段,既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感,又不失现代感。参观者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享受感官愉悦的同时,思想亦得到浸润和升华。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主任李鹏介绍,“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大型展览选取书中“张骞出塞”、“竹林七贤”、“荆轲刺秦”等22个故事,分为6个单元,通过丰富的展览内容及形式,揭示书中核心内涵及精髓,以史为鉴,启迪今人。

细细品读会发现,展出的许多文物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徜徉其间,会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文物所证明的历史。

历史与艺术并重 构筑宏大格局

“为了整个展览更丰富、真实、立体,我们以国学中心姚安老师团队为创作核心,将太庙的建筑文化与国学名著《资治通鉴》的核心内涵紧密结合,并请了多位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多次对展览的每个部分内容进行论证把关。”李鹏说。

李鹏介绍:“最终,策展团队提出了‘以书为灯,掌灯明道’的设计理念,在保护古建以及充分借势古建的前提下,我们在太庙大殿内设计了六盏‘明灯’,由一卷‘名言长卷’从天而降作为引领,六盏‘明灯’灯笼般的造型,分别体现资治通鉴书制之精义,灯芯的造型经过团队的多次试验,成功地将光巧妙的映射在环境之中,既是该部分的一级标题,又是体现本次设计思想的重要点睛之笔。”

而“名言长卷”上面则是出自资治通鉴书中的名言警句,大家耳熟能详,这样的设计既能体现《资治通鉴》一书的庙堂之高,而又能真正地关注当下,点出展览的主题——“知古鉴今”。古建的气势宏伟与展览的灯火辉煌、传统与现代、国与民,交相呼应,构成一个宏大的展览格局。

这是太庙推出的首个展览

提到太庙,十几年来充斥荧屏的“清宫戏”,使人们轻而易举地联想到清朝的辫子和马褂。一般观众很少想到,太庙是明清祭祖的地方。

为什么选择太庙举办这个大型展览呢?

“选择这个主题有很重要的纪念意义”,李鹏说,“1950年5月1日劳动人民文化宫成立,这里成为首都北京乃至全国职工文化活动的中心。今年6月,文化宫在市总工会的领导下,正在筹建太庙艺术馆,此次展览作为太庙艺术馆推出的第一个展览,具有特殊的意义。”

近年来,市总工会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职工、推动发展的功能,结合文化宫所在的太庙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服务首都职工的功能定位,通过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努力汇聚一批具有很强社会影响力、承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展示首都职工风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经典作品,服务职工、服务工会、服务社会。

记者看到,参观者中还有劳动模范,他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时地拍照发微信,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收获。全国劳动模范张晓雨告诉记者:“展览中有大量的精美绘画、雕塑、青铜器等,都说明了我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在享受这文化之旅的过程中,精神得到了陶冶和升华。这个展览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对我们当下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有着极大的历史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本报记者 白莹/文 周世杰/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