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简称铁科院基础所)有一个颇为神秘的工作岗位——轨道检测员,他们被同行戏称为铁路上的“流动体检医生”。每年,他们每个人都有200多天必须乘坐轨道检测车奔波在全国各条铁道线上,对新建铁路和既有铁路进行“体检”,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这狭长的列车,工作内容的枯燥和长期离家带来的身心疲劳,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这群铁路科研工作者。但他们却说,现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因为他们在车上建起了一个“家”。
3月24日,记者走进轨道检测车,随同铁科院轨道检测员,用4天时间往返5000余公里,体验列车上流动职工小家里的辛苦与精彩。
“家”虽狭小,却撑起安心一片天
提到“轨道检测”和“联调联试”,一般老百姓总会感觉那是两个离自己比较远的专业词汇。其实,对于每一位坐火车出行的旅客来说,这两个词语与其出行的舒适、安全可谓息息相关。每当一条新建铁路竣工,必须要进行联调联试来验证线路工程质量,而这就需要轨道检测车做“第一个吃螃蟹者”,在动车组上线试验前进行轨道几何状态的检测,确保联调联试安全。在已开通运营的既有铁道上,每个月,轨道检测车都要进行周期性检测,发现线路偏差,指导养护维修,以防患于未然。
记者见到轨道检测车是在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蓝白涂装的WX25T999305轨道检测车正静静地挂在准备由北京西开往深圳的Z107次列车尾部。如果不仔细观察,从外观上看这节特殊的车厢与其他车厢没有什么两样。此时,检测车的“车长”黄荣干和检测技术人员刘维桢、凌昌平、那强正在车厢里进行各项开车前的准备工作,检查车载检测设备的运行情况。虽然记者已经比发车时间提前4个小时进入车厢,但他们早已忙活两三个小时了。据说每次发车的前一天,“车长”都要先到车上检查一遍。
刘维桢是铁科院基础所轨道检测部的副主任,他告诉记者这辆检测车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铁科院共有5台,部分铁路局也配备了类似的检测车。此外,铁科院里还有9列综合检测列车。这些检测车辆每天都在不同的线路上跑。
跟随着刘维桢,记者进入车厢内部,从车厢门算起,先是简单的会议区、工作区,最后是生活区。在这个不到80平方米的空间里,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会议区内6把椅子围着会议桌、一端的墙上悬挂一台49寸液晶电视以及内嵌式书报栏。在工作区,摆放着两台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十几种轨道数据。采集到的相关数据都会像心电图一样实时显示出来。而到了生活区,除了10个双层铺位,卫生间、洗漱间、甚至厨房都一应俱全。“你看着很舒适,实际如果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车厢里,这里的空间就显得特别狭小,那种压力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刘维桢告诉记者,“我们的职工小家只能建在这狭小的车厢里,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个‘小家’,我们在漫漫长途中过得更舒心、更安心了。”
原来,生活区里除了床单、被子、枕头等卧具,还有图书、DVD机、饮水机、常备药箱等,这些都是院工会和所工会提供的。“你别小看这些东西,出门在外,身体最重要。工会提供的这些物品都是我们离不开的。”“车长”老黄告诉记者,除了这些定期更新维护的日常用品,工会干部还经常到车上慰问职工,帮轨道检测员减轻心理压力。
“家”是流动的,却将温暖融入大家心中
17点,Z107在机车的牵引下缓缓驶向北京西站。轨道检测车上的设备也开始运转起来,在电脑屏幕上留下一道道像心电图一样的波形。“高精尖设备都在车底,检测到的信号接入车厢里的分析设备,可以实时检查轨道病害、评价轨道质量、指导维修作业,确保列车行车安全。”高级工程师凌昌平一边盯着监视器,一边对记者说。而此时,其他几名职工有的在填写工作日志,有的在厨房忙着热晚饭。
到达北京西站时,我们的车厢内又多了两名来自北京铁路局的职工。黄荣干告诉记者,铁科院轨道检测车的数据最终都要上报给中国铁路总公司,各铁路局也会派工作人员在轨道检测车进入辖区前提早一站上车,在辖区内全程添乘(“添乘”,指铁路列车运行中,规定值勤人员之外的职工,随车参加乘务组的工作。其目的是学习、协助、研究或指导乘务工作。)轨道检测车。而他们下车时,都可以得到一张刻有辖区相应轨道检测数据的光盘,回到单位后,各工务段再按照检测数据对线路进行有针对性地维修保养。“仅在京九线上,一路上至少要有8位工务段添乘人员上车。因此,我们的车厢可以说是铁科院企业形象的一个窗口。”
17点55分,列车准时从北京西站出发。凌昌平与北京铁路局的同事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不时地交流着对路况的看法。刘维桢告诉记者,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上至所领导、下至每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都要排班上轨道检测车值班。因此,每一班次的人员都不是固定的。不过这也让所里的同事都因为经常搭档值班而变得非常熟悉。
在这个流动的职工小家,最累的要数每趟车的“车长”,因为他们除了值班外,还要检查设备、打扫卫生,烧水、做饭等。对此,“车长”老黄感触很深。老黄在车上工作已经14年了,是所里的老员工。他说,现在条件好多了,当年检测数据都用打印机打出波形图,靠人工分析,看到有问题的地方用笔圈起来,十几个小时下来,眼睛都看花了。而且那时候没有职工小家,出差的工作就更显枯燥。“如今,职工小家建起来了,大家心气也起来了。我感觉上了车,大家都有一种主人翁的姿态。我这个‘车长’对车内卫生、饭菜是否顺口、同志们休息得好不好,都更注意了。平时在一起,大家能搭把手就搭把手,互相体谅。”谈起小家建好后的变化,老黄如数家珍。
现在儿子都已经23岁的老黄,更担心的是所里像自己孩子一般大的年轻人。“我们所仅去年就完成了综合检测里程90多万公里,每个轨道检测员都处在长期出差的状态。可年轻人毕竟不比我们过来人,他们娶媳妇可是个大事,一年200多天漂在外头,根本没时间认识姑娘。再说人家姑娘知道他们出差这么频繁就犹豫起来了。我们这不少年轻人都是跟领导商量临时换一下岗,才谈上恋爱的。”
“家”在远方,却始终不离职工左右
那强,一个20多岁的满族小伙,性格热情开朗,是车上公认的开心果。目前,他已经是另一辆轨道检测车的“车长”了。有一年,正在线路上当班的他,得知了母亲尿毒症病情加重的消息,可自己却身在远方,无法及时赶回去。他想到了工会,心情无比忐忑的他给所领导和工会领导拨去了电话。结果单位马上派出同事前去照顾,同事也纷纷进行倒班,给那强腾出照顾母亲的时间。在母亲生命垂危之际,院工会更及时地送来了救助金……
虽然母亲最终依然离开了,但那强说,那时是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刻,可他一点儿也没有感到孤独。亲身经历的那些人和事,让他真正理解了“职工小家”的概念。“‘职工小家’这个词不再是牌子上干巴巴的几个字,它告诉我们在每个职工的身后,时刻有一个组织、有一群好兄弟,会为了你的事用尽一切办法。所以,每次工作感到累的时候,一想到这个,我心里总是暖暖的。”回忆起往事,这个刚强的小伙子言谈中也不禁露出性格中最柔软的那一面。
“把‘家’建到有职工的地方,职工走到哪儿都有家的感觉,是不是就有了荣誉感、依赖感、归属感、自豪感?”谈起职工小家的建设,铁科院工会主席田建国告诉记者,“所谓企业管理,强调的还是人的管理。这就需要从班组管理入手,要办一些工会所能、群众所需的事,我们采取的是从工会小组抓起,建设职工小家。如果全院的各个班组都建成了模范职工小家,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就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就增强了。”
“咣当咣当”,站在轨道检测车车尾,记者看着不断伸向远方的铁轨,感受到的是铁科院工会对于关乎职工生活的一个个细节的坚持,听到的是铁科人对自家工会组织的认可和感激。更被铁科院用近8年时间持续打造职工小家的不懈努力所打动。相信,正像走遍全国的流动职工小家那样,未来铁科院的职工小家一定会像车下延绵不绝的铁轨一样,让职工真正享受到“家”不离左右的温暖,进而为每一名职工在中国铁路大发展时代创造人生的新辉煌而加油鼓劲。
□本报记者 李睦/文 彭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