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5日晚,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近20名志愿者,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大爱清尘的组织下举行了“清明祭”活动。晚8点,志愿者们和尘肺病逝者家属一起点燃了烛光,挂起了祭奠的条幅。随着主持人朗诵着已逝尘肺病患者名单和祭文,电脑屏幕滚动着逝者的照片和简介,在夜风里,为被尘肺病夺去生命的人们寄托哀思。
而当天晚上同一时刻,在贵州、河南、湖北、陕西、甘肃、浙江、四川、河北、广东、天津、辽宁等地,各地关注尘肺病的志愿者们也用蜡烛摆成不同的造型,彼此默哀缅怀当地的尘肺病逝者。
志愿者们的缅怀,只为共同铭记:在历史长河里,曾有一群人,用自身的健康为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默默无闻地工作,在你意识不到的地方创造着你的生活必需品,也在你所不知道的角落里承受着痛苦,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默默死去。
17万工伤赔偿救不回一个生命
1965年出生的郭海良,河北承德人,因家庭贫困外出打工,于2006年到房山一处小煤矿从事一线开采作业。因为工作环境差,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郭海良在工作时吸入过量的煤尘,经鉴定为三期尘肺,并伴有中度肺功能损害。
为了寻求法律援助,郭海良找到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直到2010年底,郭海良终于一次性领取了17万余元的工伤赔偿,然而,这笔钱却根本无法满足他巨额的医疗支出。不到4个月的时间,17万全部花完,无奈之下,郭海良再次找到了义联的律师,又希望撤销不合理的一次性赔偿协议,解决治病的救命钱。
然而无论如何,从法律程序得到的赔偿款加上在社会中募集的捐款,对于郭海良治病来说还是杯水车薪。郭海良的病情恶化速度超出了预期。几个月后,他已经不能下地行走,上厕所都需要妻子搀扶,只能躺在床上,依靠制氧机维持着呼吸。而这台制氧机是郭海良整个家里唯一亮眼的家具。2012年2月,郭海良在极度痛苦中不幸去世。
直到今天,尘肺病——这种占据了职业病例总数近九成的“头号职业病”,在我们国家的这片土地上依然没有销声匿迹。前不久,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世明在两会上指出:“尘肺病这种终生不愈的职业病,目前正以每年约2万例的速度递增。”
所有尘肺病患者,有着共同的特点——肺部的功能一点点逝去,直到丧失劳动能力,最终痛苦到不能入睡,以跪着的姿势,吸吮生命中最后的氧气……
尘肺病问题需要国家通盘解决
在腾讯微博上,有个名为“活下去”的QQ名,他的实名叫赵天云。2013年3月7日晚21点,他在弥留之际发布了生命里的最后一条微博,依然在为尘肺维权呼吁呐喊。
通过他的一条条微博,可以看到他与尘肺病痛苦斗争的痕迹:“今夜是个难眠之夜,前后胸好胀,只有坐在床上或站着不动,吸着氧,连下床上厕所都很难。老天啊!能让我好过点?别让我受尽病痛折磨了!”
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追忆了当时探访他的点滴往事:“2007 年8月,赵天云觉得身体实在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得了矽肺,而且是最严重的三期,曾经在10天之内做过三次手术,而单位拒绝按照法定标准支付待遇。他只有拖着病体,辗转于老家和工作地之间,进行职业病诊断、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仲裁、诉讼等维权程序。随着案件的进展,他一直用QQ向工作人员咨询,漫长的法律程序消磨着他的生命和健康……”
郭海良、赵天云……这串名单里还有许许多多我们陌生的名字。每当志愿者探访一位尘肺病人,他们的身体和家庭的悲惨境况竟都无法用语言、画面来形容。
正如大爱清尘基金创始人王克勤所述:“欧洲的尘肺病在19世纪末已经被消灭,美国1930年消灭了尘肺,日本最后一例尘肺病是在1970年……至于我国何时彻底消灭尘肺病,我们不好估计。最终,尘肺病问题需要由国家通盘解决,通过立法手段遏制尘肺病。”
而在今天,在北京和全国各地,随着小煤矿和手工业作坊的陆续关闭,随着更多人知道了“尘肺病”三个字和它的严重危害性,相信终有一天,这种职业病会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
□本报记者 屈斌 通讯员 陈淑静 王晓晓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