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小伙能够稳坐国企副总之位,不少人听了都会咋舌,“他凭啥?是不是有关系?”对此,北京建工机械公司副总经理高永祥一笑置之。同事们都说:他能做到那样的位置,凭的是实力!
在采访高永祥之前,记者翻阅了他的简历:22岁参加工作,先后参建北京电视中心、首都机场A380机库、厦门西站等钢结构工程,曾获得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奥运工程优秀建设者”,所在团队曾获得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年,他带领着他的团队进驻高寒缺氧的拉萨参加援藏。由此已不难看出,这是个有故事的人。
入行前几年
每天工作忙到“疯”
高永祥说,他和建工很有缘分,2003年,大学毕业后他原本考上了研究生,可惜他的女朋友没有考上,为了能和女朋友在一起,他放弃读研带着女朋友来北京找工作。在农展馆招聘会上,他看到有个“机械公司”,同时参建首都博物馆、北京电视台等大工程,觉得还不错,就投了简历,直到面试的时候他才知道,“机械公司”竟隶属于北京建工集团,这让他很是意外,不过也因此和建工结了缘,以至于后来他成长为行业翘楚,很多企业想用高薪挖他,他都一一拒绝了,原因之一就是这个“缘”字。
经过新生培训后,高永祥来到北京电视中心项目,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高永祥说,上班第一天,原本踌躇满志的他走进工地后一下子“傻了眼”,“我在现场转了一圈,发现自己啥也不会,只能在技术部干干打字、发文件这样简单的活儿。”偏偏高永祥是那种在工作上特别爱和自己较劲的人,从小到大,他一直觉得自己至少不会比别人差,为了让自己“会”,高永祥给自己下了军令状,“大概有四个月吧,我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6个小时,醒着的时候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学习,把和我工作相关的规范、图集、标准学了一个遍,当时的状态很疯狂,就像重新参加了一次高考。”高永祥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个月后,他这个技术部“小工”变成了“大工”。要问小工和大工有啥区别?举个例子,小工是别人写好文件后,照着敲出来即可;而大工则要具备独立起草一份文件的能力。“在当时的我看来,这差别是很大的。”高永祥说,当时公司正处于发展阶段,人才紧缺,到公司的第二年,他便开始担任钢结构技术负责人,并且开始带徒弟了。
“我在公司能成长的这么快,离不开前辈们的提携,我们集团的优良传统之一便是所有老员工都会对年轻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所以,我在带徒弟的时候也是一边带一边教,徒弟们上手也很快。虽然工作上有了帮手,但每天还是很忙。”高永祥说,技术部的工作是要对施工负责的,上午发图纸、做交底(指在某一项技术工作开始前,由主管领导向参与人员进行的技术性交待),下午到现场了解第二天的施工需要,并解决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每天周而复始。“那段时间工作有多忙?这么说吧,除了中午吃饭,一天下来,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高永祥在形容自己当年的工作状态时,几次提到“就跟疯了一样”,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拼,他想了想,说了一句非常朴实的话:“我的底线是不耽误第二天工地施工,所以活儿干不完时就加班。”
历经几年摔打
更懂“担当”二字分量
后来,北京电视中心项目获得了“北京市科学进步二等奖”,高永祥说出这个荣誉的时候,记者并没有太多意外,毕竟项目凝聚了无数建工人的心血,实至名归,但高永祥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人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申报奖项的文字资料基本都是我一人起草的,前前后后大概写了3万多字吧。”他说的轻描淡写,但可以想见这背后的艰辛:白天在工地上忙碌,晚上又在灯下伏案……
说出来也许大家不相信,虽然每天“忙疯了”,但那时候(2006年)高永祥每月的工资却不多,高永祥对此倒是很“看得开”,他开玩笑地告诉记者,也想过要换个工作,不过工作实在太忙了,根本没时间去找新工作。
经过几年“摔打”,2009年,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的高永祥被公司派驻到厦门西站工程,这是机械公司第一次参建外埠大型火车站站房,而高永祥此行的身份是“项目常务副经理兼总工”,他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可想而知。偏偏那时又赶上妻子待产,他这一走就是一年,再回北京时孩子都半岁了。
高永祥回忆道,厦门西站工程的难度是很大的,项目部从进场施工,到2010年1月最后一榀次桁架提升完毕,总计安装钢结构1万余吨,主次桁架共成功提升29次,至今还保持着国内单项工程整体提升次数之最。29次提升共耗时120天,平均4天提升一次,而且整体提升是不能间断的,高永祥和同事们要在前3天做好准备,安装提升设备,检查液压和传感系统,到第四天,一大早就要就位,因为一次桁架提升至少耗时12小时,中间不能间断,机器在工作,人就不能离开。“一盒盒饭加一瓶冰镇矿泉水就是我们工作时的标配,那时候正是夏天,一次提升下来,人就跟扒了一层皮一样,可以说,参建厦门西站那四个月我都是在焦虑中度过的,我是负责人,要保质量、要保工期又要保安全,每天都有一堆事儿在等着我干。”高永祥说,结束厦门西站工程后,他发现自己比从前更能“扛”了,遇到困难变得更沉着、冷静了,“那一年,我真正体会到了担当二字的分量。”他说。
参与援藏建设
真正明白啥叫“开荒”
也正是因为有了之前的历练,让高永祥“够胆”接过了援藏这杆大旗,2013年,他和公司24名项目管理人员一起进藏施工。“我们想到过会有困难,但是没想过会如此困难。”高永祥说,进驻西藏后,他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开荒”,“除了食物,那里什么都没有,而我们接到的任务是建造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体育场。”高永祥说,为了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他们用卡车往拉萨运送了5000吨的建筑器材。
因为条件限制,高永祥和同事们决定采取“完全无支撑悬挑钢管桁架吊装工艺”建筑拉萨体育场,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后,他们正式开始吊装,并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主体结构24000平方米、4000吨钢管桁架结构的安装工作,这种结构安装速度并不慢于在平原地区施工。由于在主体结构建造方面的优异表现,公司又顺利地接下了体育场幕墙装饰和屋面工程……高永祥说,干完这个工程后,他感觉自己从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看到这里,您还会觉得这个34岁就坐上公司副总职位的小伙子是靠“关系”吗?用高永祥自己的话说:不论面对多么残酷的现实,多么痛苦的折磨,只要不放弃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梦想!
□本报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