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朝阳发展 提升职工素质
■完善服务体系 规范会员服务
■开展四比四看 加强自身建设
当前,朝阳区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工会组织所处的社会背景和面对的工作对象发生着深刻变化。例如,劳动关系中不确定因素随企业发展变革增多、职工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职工能力素质的提升与企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不相适应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朝阳区总工会领导深刻认识到,工会组织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创新工作理念,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才能更好地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团结引领职工助力朝阳科学发展、民生幸福。
适应新常态
以提升职工素质为核心
2014年成绩:
一年培训职工4万3千余人次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对于职工基本素质越来越重视。朝阳区总工会领导充分认识到,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更应从维护角度出发,发挥工会组织“大学校”的功能,改善和提升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使职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过去的几年来,朝阳区总工会一直坚持大力促进职工素质提升。仅2014年一年的时间,区总工会广泛开展技能创新、技术革新、职工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创新职工素质大讲堂模式,开展多种形式教学,培训职工43000余人,组织139名优秀农民工参加首都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242名职工申报“首都在职职工职业发展助推计划”,36名职工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资格考试。
不仅如此,去年朝阳区总工会组织了3万名职工参加“安康杯”竞赛活动,并获得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在弘扬劳模精神工作过程中,推选产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名,首都劳动奖章25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个,首都劳动奖状6个;全国工人先锋号3个,北京市工人先锋号12个。
2015年要点:
落实“双千双万计划”目标
今年,朝阳区总工会将以“职工素质提升年”为契机,落实“双千双万计划”工作目标。围绕朝阳产业发展特色,培养区内急需的技能人才1000名。围绕职工技能水平的提升,组织开展全区性技能大赛3场,参加职工达到1000名。同时,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启动职工岗位能力提升工程,全年培训技术职工1万人次。围绕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开展50场公益大讲堂,培训1万人次。关心关爱女职工,积极开展有特色的大讲堂等活动,做好女职工维权和困难帮扶工作。
以劳模榜样引领创新转型
在做好劳动模范推荐工作过程中,朝阳区总工会将一如既往的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推荐程序,充分发挥各工委的作用,深入挖掘朝阳区先进人物,通过选树劳模,教育广大职工争做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和专家型的新型职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并以评模年为契机,启动劳模进校园、进企业工程,组织劳模培训交流,开辟劳模学历教育绿色通道。进一步做好劳模服务管理,帮助他们从生产模范向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转变,使劳模精神、劳模形象在全社会发扬光大。加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健全完善劳模档案信息,实行动态科学管理。
多种渠道全面提升职工素质
为适应新形势下职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需要,朝阳区总工会将今年确定为职工素质提升年,通过进一步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广泛借助社会力量,构建更加完善的职工技能培训网络。将针对各类职工群体需求,分别组织开展“公益大讲堂基层行”主题教育培训、职业技能认证培训、实施技能人才助推计划、启动职工岗位能力提升工程,以及开展针对各类职工群体和工会干部、工会干事、工资协商指导员、劳动争议调解员等队伍的专业知识培训等活动。充分整合各级工会活动阵地,为职工搭建丰富系统的学习平台,使每个职工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及时地更新知识系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推进“六小”技术攻关活动
今年,朝阳区总工会还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继续以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在实事工程、重点工程、服务窗口等领域广泛开展竞赛活动,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展范围,并推动竞赛活动向非公企业、高新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延伸,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率,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建功立业品牌活动。深入推进以“小革新、小改进、小建议、小节约、小核算、小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攻关活动,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加大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培育力度,激发基层职工劳动热情,组织职工为生态文明、资源节约、低碳发展、环境保护作贡献。
帮助职工立足自身岗位成才
针对各类职工群体需求,朝阳区总工会把企业发展与职工个人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今年继续组织开展“公益大讲堂基层行”主题教育培训。将企业内部开展的岗位培训与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能认证培训,实施技能人才助推计划。与此同时,启动职工岗位能力提升工程,打造朝阳职工“1+6”岗位能力提升品牌,采取区总工会主办、各基层工会联办方式,组织开展针对各类职工群体和工会干部、工会干事、工资协商指导员、劳动争议调解员等队伍的专业知识培训。并继续开展农民工参加首都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抓好“首都在职职工职业发展助推计划”,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社会资源在推进职工素质工程中的作用。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