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夜晚,北京的路灯齐刷刷亮起来,大街小巷便灯光璀璨。在窄窄的小胡同里,有这么几个人,他们背着工具兜、扛着架梯,保持抬头的姿势行走着,他们在仔细巡查着路边一盏盏路灯,一旦发现有损坏立即维修。一晚上,他们平均要巡修50公里,所到之处,路灯全数点亮。
他们就是城市照明管理中心负责胡同路灯巡检的胡同掌灯人,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岗位。3月18日,记者跟随他们直击路灯巡检工作。
5年练就爬杆能手
晚上6点半,一辆辆黄色的工程车从城市照明管理中心的大门驶出。这个管理着城六区24万盏路灯的单位,夜间巡检是重头工作。
此时,低压运行检修班小炮组组长张福明也穿好反光衣、带上检修工具,做好了上岗前的准备。“小炮组”是他们业内习惯的称呼,这个组承担着长安街以北、二环路以内六七百条胡同9000多盏路灯的巡修,因为相对大街上的路灯,胡同的“小”和灯杆的“矮”,这个组被称为“小炮组”,而张福明便有了一个外号“小炮”。
29岁的张福明已经当了5年的“小炮”,每天都要不断地在胡同穿梭。小炮组目前就两个人,除了张福明,还有90后小伙高雷。他们是党员服务班的成员,白天主要受理群众的路灯报修,到了晚上,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张福明和高雷上了一台小型的工程车,它小巧的体型便于钻胡同。当天,小炮组共收到了两件胡同路灯的报修单,他们要先过去处理,然后再开始巡修。
路况不错,不到7点,工程车就驶进了东城区报房胡同,这里有两盏路灯损坏。胡同里,小吃店正是人多的时候,路人来来往往,有的大人带着孩子在路边玩耍,而为他们照明的便是30米一盏的路灯。按照报修单上的路灯编码,张福明很快找到了损坏的第一盏路灯。这盏灯正对着一个小卖部,小卖部老板看到检修人员过来,笑盈盈地说:“来啦,真快,今天居委会才打的电话!”
这盏路灯忽明忽暗,张福明准备立刻上去维修。他戴好头灯,腰间别好安全带,脚上蹬上脚扣,便身手敏捷地上了电线杆。谁知,刚上了一半便不能再上了,抬头一看,密密麻麻盘绕的各种电线把杆子围住了没处下脚,杆子还紧挨着一棵树,枯树枝杂乱地探出来,和电线一起缠绕着电线杆。在这样复杂的工作环境下,张福明没有迟疑,他利索地折断了几根挡路的树枝,随后把脚扣撤掉一个,一只脚踩到电线团上,手便摸到了灯头。
他就这样站在6米高的杆子上,熟练地找出问题,把接触不良的接头弄好,又换了一个新的灯泡。3分钟后,路灯亮了。为了防止树枝遮挡灯光或刮风时损坏路灯,他又把枯树枝折了折,才放心地下地来。
小卖部老板看到张福明下来了,连忙拍手叫好:“真利索!”5年的历练,刚入职时有些恐高的张福明如今已是班组里的爬杆能手,大伙儿都戏称他为“钻天猴”。张福明说,小炮比大炮的辛苦之处就是什么杆都得爬,“像今天这样围着电线的情况非常多,不管杆周围环境多么杂乱,都得爬上去!”
爬杆、修灯……很快,胡同里另外一盏坏了的路灯也在张福明的努力下绽放了明亮。他们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胡同,开始巡修工作。
5小时巡修50公里
每天晚上,小炮组都会按片制定巡修任务。六七百条胡同,方圆40多平方公里,基本十天就要走上一遍。
从报房胡同出来,按照计划,工程车径直向后海开去。虽然天气还有些微寒,但这里的酒吧街已经热闹起来了。工程车走了一半,因为行人多,张福明便和同事一起背上工具兜,扛上沉重的架梯,开始了步行巡修。
尽管单位给配了工程车,但是穿梭于胡同里,因为人多或者胡同窄,很多时候巡修人员都要步行。张福明说,一晚上平均要巡修50公里,在迷宫似的胡同穿梭,走路20公里是常事。
后海的路灯是两个一组的宫廷灯,非常别致。密密的路灯环绕着后海,倒映在湖面上,着实是一道亮丽的夜景。张福明抬着头行走着,顾不上看风景,而是紧盯着一盏盏灯。刚刚走了两百多米,一盏灭了的灯进入了张福明的视线。他迅速地架好梯子,上去检查维修。几分钟后,灯亮了,照亮了湖边的小路,行人们陆陆续续从灯下走过。
后海、前海、什刹海一路下来,800多盏路灯,张福明和同事都要仔仔细细地巡修一遍,大多时候都要步行。“到了夏天人最多,人都走不动,别说车了!”张福明喜欢宽宽的大胡同,工程车可以进去,也省去了他们很大的工作量。而这样的情况却是极少的。
从什刹海出来,时间已到了晚上9点。工程车又开赴了下一个点——西四。西四的胡同很多,也有不少窄胡同、死胡同,张福明和同事或坐车,或步行,从北头条胡同到北八条胡同,从羊肉胡同到砖塔胡同,再到大院胡同……
直到夜里11点多,这辆穿梭于胡同的小小工程车才终于驶向了回家的方向。一晚上5个小时,小炮组从单位所在地丰台出发,到了东城、西城,几十条胡同,走了大约50公里,巡修了大约2000盏路灯,修好了5盏坏了的路灯。
零点多,张福明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了宿舍。他没有马上上床休息,而是先把一天的工作记录写在本子上,并做好第二天的巡修计划。
□本报记者 张江艳/文 陈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