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60载的新成削面馆隐匿于粮食店街,与一墙之隔的前门大街如同两个世界。门口招牌子上“国营新成削面馆”那遒劲有力的字体,以及斑驳的门窗后飘来的面香,无不吸引着那些怀念“旧时光”的过客。
上世纪70年代,这里曾是前门大街仅有的三家国营饭馆之一,生意一度非常红火。改革开放后,由个人承包下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今,附近的老字号接连关闭,新店开了几茬。然而,最近一则“新成削面馆终因租用合同到期,支付不起租金,将在3月底关门停业”的新闻,让不少“铁杆食客”感到惋惜,纷纷前来与这位“老朋友”作别。
撩开绿色的厚门帘进屋,上世纪70年代的“国营”老店重现眼前,老木头凳子、老吊扇、阴暗的灯光、白墙下绿色的墙围子、挂着红笔写在黄纸上的菜单、用杯称论两卖的二锅头、柜台上沾满油污的大算盘……
来这儿吃面的也都是老主顾。无论是从内饰还是服务态度,这里都有一种从容和不刻意,服务是“半自助”的柜台点餐、厨房窗口取餐,服务员有时候会主动地帮忙送一下菜。服务员和顾客之间的交流简短而干脆:“要吗?”“要!”这种“国营范儿”实在难得。
“多少年来,大家就是这么生活着,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家住周边年近古稀的几位老人说。附近不少人都是吃着新成削面馆的面长大的,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吃面,现在带着自己的儿女去吃面。几代人的印象,都因为一家小小的面馆而融汇在了一起。
如今,这里已成为那些寻找久远“国营时代”记忆的人们的精神归宿,也是一些老街坊四邻的精神寄托,更是京城餐饮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一碗带肉的刀削面绝对是改善伙食的佳肴。或许,这也是新成削面馆能给人留下深刻“念想儿”的原因。
听说新成削面馆要关张,“铁杆食客”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大多数是以前居住在附近的街坊四邻,虽然早已不居住在此,但他们依旧怀念这个给他们留下深刻记忆的小餐馆,时不常地回来吃吃喝喝、聊聊天,重温一下早已逝去的时光……
当我们今天再端起这碗“激情燃烧年代的面条”,享受的早已不是面条本身的味道,而是对一个逝去年代的记忆。
□本报记者 孙妍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