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张莉莉:创新攻坚“国门第一高”
用地质锤敲出京西页岩气开采前景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3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莉莉:创新攻坚“国门第一高”

 

来往首都机场高速的人们在行车途中都可能会注意到一座地标性的超高层建筑傲立在地平线上,这就是北京建工六建正在建设的“北京绿地中心”。这座建筑高度达260米的精品建筑由于地处进入北京的第一个商务区——大望京科技商务创新区,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国门第一高”。而它的建设技术总负责人就是全国优秀总工程师、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建工六建集团副总工程师张莉莉。

从普通的技术员,到工程师、总工程师,再到经理,参与和负责承建了多项精品工程,43岁的年龄就已经获得过几乎全部国内建筑行业、北京建筑行业的主要大奖。这在许多人看来,可算是一生的成就,而这恰恰是北京建工六建集团副总工程师张莉莉刚刚走过的路。

建造“国门第一高”

打造北京都市新名片

自1993年进入建筑行业,张莉莉先后参与建设了华北电力院、外文局、百子湾经济适用房、宋家庄经济适用房、郭庄子家园、王四营两限房、“国门第一高”北京绿地中心工程等一项又一项富有挑战性工程。

提及北京绿地中心工程,张莉莉说,参与到超高层建设中是她的一个梦想,每一个环节不但要一如既往地做到最好,还要力争做到更好。然而,复杂的结构,超高的施工工艺要求是横亘在项目部面前的一道道险阻。“我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仗!”张莉莉提前一年的时间便开始做技术准备。技术储备不够,她多方联系,邀请各类专家20余人次,现场培训授课30余场,答疑解惑;专业人才薄弱,她大胆培养任用年轻人才,给年轻人提供施展的舞台。

随着施工进度的不断提高,技术难题一件件涌现出来,张莉莉白天指导施工,晚上编写方案。4号楼作为整个项目的制高点,对地下的结构要求就异于其他建筑,其中地下2层至5层核心筒墙体均为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根据国内已有的超高层施工经验,钢板剪力墙混凝土易产生裂缝,且原因比较复杂。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为解决这个难题,张莉莉带领团队提前半年对钢板混凝土剪力墙裂缝控制进行科研攻关,对钢板的焊接工艺、高性能高流态混凝土研发、各施工工序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等几方面进行研究。

在征得建设单位同意后,张莉莉带领项目部在地下3层制作了一段钢板混凝土剪力墙试验样板墙,模拟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施工,并在混凝土成型后对钢板、混凝土进行应变的全过程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以期找出钢板剪力墙裂缝的成因并且制定更加有效的措施。通过试验,剪力墙的混凝土质量、外观均达到了预期目标,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设计、甲方等各方一致肯定。该方案于2013年3月23日通过了权威专家论证。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准,解决了目前建筑业一直无法解决的钢板墙混凝土裂缝难题。

全身心投入安居工程

获国内建筑创新最高奖

住房是最大的民生。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居工程也被称为民心工程。“2004年,那是我走进的第一个民心工程。”张莉莉介绍说。

那一年,只是工程师的张莉莉所在的项目部承接了广受瞩目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百子湾一号院住宅小区A区工程。从执行几万平米的建筑体量一跃到15万平米,跨越的远远不只是一个建筑面积的数量级。张莉莉从招投标开始便全身心投入,认真研究每一个环节,做到技术方案先行,质量预控到位,并亲自深入到施工作业面,现场发现并解决问题。几个月下来,她的体重竟一下掉了10斤。有压力则有动力,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张莉莉通过合理优化技术方案和洽商变更的手段大幅节约了成本支出。在她及团队的努力下,此工程在质量上获得了群体结构长城杯金杯及群体竣工长城杯,并一举荣获詹天佑住宅小区金奖。

2008年初,凭借百子湾工程的骄人战绩,张莉莉及团队成功地承建了宋家庄经济适用房小区A、D区工程,共16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在宋家庄A5配套公建施工中,她深入研究了围护墙的A级材料,大胆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将外围护墙体材料改为HG保温填充砌块。该保温砌块为A级自保温不燃材料,且砌筑施工后无需粘贴外墙外保温材料,不但简化了施工工序、缩短了施工周期,而且消除了防火安全隐患。该项技术在外保温、防火及抗震方面都具有绝对的优势,解决了填充墙外保温体系中存在的弊病。该《HG保温填充砌块组合墙施工工法》于2010年通过了北京市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了北京市级工法。《HG保温砌块组合填充墙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0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创新成果二等奖。

2010年,她又参与到朝阳区重点民心工程、王四营保障房工程的建设当中……时光荏苒,在民心工程中穿梭,这一干就是十余年。“民心工程就是良心工程。要把好事做实,否则就会成‘闹心工程’。‘质量一次成优’是我干惠民工程一直追求的目标。”

坚持合作发展创新

为行业培养人才队伍

“张工您好,能否介绍一下BIM技术在超高层的实际应用?”在张莉莉的手机上还保留着几天前,由她为昌平区地产开发企业交流平台主讲的微信讲座留言。“这个讲座是昌平区建委组织的,200多名建筑企业负责人都在这个平台上,业内人士问的问题是比较有价值的。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微信平台上授课,感觉特别好。”张莉莉告诉记者。为了这次授课,张莉莉和团队提前把讲座提纲发到微信平台上去,供大家学习。为把施工细节完整地呈现出来,授课当天,张莉莉组织一个8人团队,用3台电脑即时向微信平台传输文字与图片资料。

注重细节,是张莉莉从学生时代就留下的习惯。1990年,刚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张莉莉,很快就被这所大学的严谨精神所折服。她上的第一节制图课,教授是从削铅笔开始教起的,因为教授对作业中线的粗细程度都是有要求的。“那时我们同学间画出的作业就像打印的一样,绝不会出现四个人画出四个样的情况。现在大学生都用电脑制图,可效果有时还不如我们手绘的,这是不应该的。”张莉莉回忆说。因此,在她的团队,只要新来的大学生第一件事就是学会把图制好。“可是你别看这个小事,一次我们投标时,甲方一看我们的图就说,你们六建规范,就冲这制图水平,这工程就给你了。”

“最重要的不是专业技能多么优秀,放在首位的必须是人品好,有责任心!”在张莉莉看来,学习做事之前必须先学会做人,只有踏实肯干、具备上进心的人,才能做好每一件事。“同时,必须坚持‘学习、合作、发展、创新’”在超高层建设项目中专业技术人才非常稀缺,张莉莉就带着她的技术团队到其他单位进行学习交流,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从而实现创效。在她认为,这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创新要为创造效益服务!”

□本报记者 李睦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