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来,两代查拳大师相继在天坛公园义务教授查拳,他们就是著名武术家董世明和他的三位徒弟。董世明是北京查拳研究会首任会长、也是北京查拳和劈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73年,在北京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工人武术队正式成立,董世明老师任北京市工人武术队总教练。几十年来董老一直致力于查拳的推广和传承,期间义务授徒不计其数。前些年,董老年龄大了,作为他的亲传弟子,北京武术协会查拳研究会会长李健治、副会长王洪兴和杜晓英老师三人便从董老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在此义务授徒。如今,这里的学员有几十人,年龄从五六岁到三四十岁的都有。
■几十年义务授徒无怨无悔
■无论严冬酷暑风雨无阻
■只为千年查拳广泛传承
接力传承查拳 义务带徒授艺数十载
“抬头挺胸、弓腿下腰、眼随手动……”3月14日上午,在天坛公园斋宫东门的林荫道上,十几名学员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查拳。打拳、挥刀、舞棍……虎虎生威的动作吸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不停拍手称赞。记者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一打听,原来是查拳的传承人在义务授艺,每周六日的上午都是如此,早已成了斋宫旁边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这个讲究经济效益的时代,李健治、王洪兴、杜晓英几位老师却选择周六周日放弃休息,风尘仆仆地赶到公园义务传授查拳。当记者带着疑问询问杜晓英老师时,她如是说:“我十几岁在体校上学时,一有空就跟着董老师习武,那时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大殿前,董老师指导200多名学员一起练习。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许多教练开始收费教学,但董老师深爱武术、淡泊名利,一直免费传授武术。作为他的徒弟,在他老人家年龄渐高、身体状况欠佳的情况下,我们有责任把这种传统发扬下去。”
听了杜老师的话,记者深为感动,同时也明白了中华武术之所以能够名扬海内外,正是一代又一代大师前仆后继,克服重重困难的结果。采访中,记者发现,老师们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已深深影响了小学员们,10岁的小学员多宝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好好学武,大学时读体校,以后老师年龄大了,他来带徒授艺。
无论严冬酷暑
几位老师一直早来晚走
“几位老师确实武高德高,一年四季,无论我们什么时候到,李老师和王老师已经站到‘练武场地’上了。”小学员冉冉的父亲告诉记者,“在冬天,有时零下20℃,再加上西北方,真是滴水成冰,可老师们从不缺课。在极寒天气下,有时只有两三个学员,但几位老师也是早来晚走,一丝不苟地讲解示范。”
杜老师是女士,今年50多岁了,常常学员们都走得差不多了,她还带着没走的孩子训练。在节假日,杜老师还常常加课。“即便有一个学生,她也会极其认真地讲解……”说起杜老师,学员多宝的妈妈仿佛打开了话匣子。话音刚落,学员雅正的家长就接过了话茬,“今年,2月28日早上起来一看,下雪了,心想大雪天一定上不了课了,刚好继续睡懒觉,可是联系杜老师,她却说‘上’……想想老师、看看自己,当时感觉好惭愧。”
“习惯了,从小学武习惯早起不怕冷,再说年岁大了也睡不着,看着孩子们练功夫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老师嘛,总不能自己迟到让学生等吧!”李老师已是花甲之年,家住怀柔,来一趟路上就得花费近两个小时,为了及时赶到,早上李老师常常7点之前就出发了。
手把手指导学员
一个动作重复几十遍
在电影、小说中,我们所看到的习武者,都是老师亲授的很少,多是自己观摩领悟,甚至靠的是一句话一张图,或者自己偷偷学,可这三位老师授课却截然相反。
“注意眼神儿,眼随手动,脚面绷直,扫腿要快……”3月14日,整个上午老师们一刻不停地指导讲解,一招一式,老师们都亲力亲为,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示范,手把手地纠正规范一个个动作。小学员们打五步拳时,总是打不出老虎勇猛善扑、目光如电的神韵,循循善诱的杜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设想你遭人欺负时勇敢反击,勇气一上来,眼神儿自然就有了。”
小学员明明今年不到9岁,争胜心特别强,动作学不好她急得直哭,杜老师就一遍又一遍地教,直到学会为止,在学习四路查拳“绕臂上步单拍脚”动作时,杜老师教了至少有30遍。
“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指导学生,您不烦吗?”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杜老师时,她口气中充满了怜爱,也有一丝无奈:“没办法,武术练的是功夫,要的是悟性,可孩子们功课紧张,作业都写不完,平时没有时间练习,一个星期就周六、周日两个半天练功时间,又想让孩子们有长进,只能这样。”
授课宽严结合
用诗歌代替练功口令
“学拳先明理,习艺先尚德”是查拳的基本精神,同时也是三位老师对学徒们的基本要求。“易易比较调皮,练武之余总想偷懒,还总想和小伙伴们比试两下。一次,练习扫堂腿时,他趁雅正不注意,一下把对方扫倒在地。王老师发现了,立刻批评教育,并罚站十分钟。”易易妈告诉记者。
“练武,主要是强身健体,而不是打架斗殴,我们决不允许学徒无故伤人。学武人要有学武的修养。”王老师解释道。
虽然老师们在武德上对徒弟严格要求,但教与学的过程充满乐趣。上午10点,复习基本功。几个小学员把腿伸到树杈上,身体趴在腿上,口中念着“夏商西周东周战国春秋……”原来老师把单调的“一二三四口令”变为了“历史朝代口令”。过了一会,小学员们练基本功“弓、马、扑、歇、虚”时,口令又变成了“床前明月光”了。
“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要求太严了,孩子们会受不了的,所以就想着法把枯燥的习武过程变得有趣一些。这样,口令变一变,孩子们会觉得新鲜有趣,又能温习文化知识,一举两得。”杜老师对自己的独创颇感满意。
记者手记:
他们让查拳传承
枝繁叶茂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古老的天坛依旧典雅庄重,苍翠的古柏依然枝繁叶茂,不知不觉,三位老师接过董老的接力棒已十载有余。学徒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们永远是青春活泼的面孔,老师则由青丝变为白发,皱纹也悄悄爬上额头眼角。但令老师们欣喜的是,徒儿们已遍布各行各业,有读体校的,有当教练的,在学的小学员们也在武术比赛中纷纷获奖。
□本报记者 周卫法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