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十年说长不是很长,说短也不短;十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她生命中的十年,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她就是顺义区服务总中心主任李静,在这个行业她一干就是十年。那为什么说她在十年间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因为在顺义区社区服务总中心里住着能够自理、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240名;住着孤残儿童、弃婴110名;住着智障人员315名,他们的生活、照料都靠李静和她的团队。她带领150名员工为这个特殊的群体提供了家的温暖,让他们老有所依、“青”有所靠、“难”有所养。她是240名休养老人的女儿,为老人排解忧虑,分担愁苦;她也是110名孤残儿童的妈妈,对孩子们真心呵护,倍至关怀,使他们在这个大家庭里健康快乐成长。
在老人心中
女主任给了我们一个家
“百善孝为先”。李静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中心里的爸爸妈妈们,晚上八九点,她还在巡查护理区,看看老人们睡得可好。经常同老人们促膝谈心,不管老人脾气多大,总是以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有一次夜里,李大爷突发腹痛,必须马上送北京的医院救治,即刻联系老人的儿子又恰巧他在外出差,赶不回来,李静当即拍板决定,让老人儿子传一份委托书过来,同时打给120迅速将老人送到医院医治;还有一次,87岁的张大妈长期卧病在床,夜里发高烧又联系不上她的儿子,李静马上叫来120救护车陪着一起到医院看病,看着她跑前跑后的身影,大妈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但李静经常说:“这是一个凭良心的事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有些事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做养老服务工作就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奉献精神,才能为老人服务好”。她凭着对老人们的一片真诚,赢得了老人和家属的信任和赞扬。老人们有心里话和烦心事都愿意跟她说,说她比自己亲生女儿还要亲。
“住着如心、不操心、不受累,开心了就长寿。”王大妈见到记者就说起自己的生活,“比在家都好,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大年三十回家过年,初一就回来了,还是这里舒服,李静她们都特别好,跟自己女儿似的。每天配餐又是鸡蛋又是牛奶的,特别习惯。”王大妈在这里还交到了好姐妹,两个人一起吃饭、聊天、拍照,用她俩的话说:“这里的生活美着呢!”
李静为了更好地照顾爸爸妈妈们,进一步加强了软、硬件建设,几年来在顺义区民政局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下,争取各级专项资金1700余万元用于设备设施的改造更换。2014年市区又投资约5200万元新建一栋9层休养楼,今年下半年就能够投入使用了,新增床位400张。同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定期召开休养员座谈会和伙委会,听取休养老人对服务、管理、伙食等方面的意见。为了方便老人就医,中心设立了医务室,为北京市医保定点和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开设了24小时医疗服务,医生每日查房,并做好记录,同时为每名老人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随时了解老人的思想动态和身体生活情况,及时与家属沟通。
四万三千八百个小时的守候
我这个主任就是你们的妈妈
她还是一个拥有110个孩子的“妈妈”,她十年如一日,把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自己钟爱的特殊事业。顺义区社区服务总中心还有一个主要职能:负责抚养区内孤残儿童、弃婴。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或遭遇不幸、或被父母遗弃,80%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脑瘫、唇腭裂、心脏病、耳聋等残疾。他们中间既有出生几天嗷嗷待哺的婴儿,也有蹒跚学步的幼儿,还有在上中小学的孩子,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管李静叫:妈妈。
对这些孩子,李静关心倍至,在生活上,从细微处入手,吃、住,冷、暖、病,各个环节都挂在心上。对有些体质弱的孩子配置不同的奶粉、米粉及营养餐。她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李妈妈”。她对这些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一样,接送上下学,看着做作业、辅导……
院里不仅有这110名孤残弃婴,还有315名智障人员。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她积极开展脑瘫、智障孩子的保健、康复、治疗工作,参与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使患儿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同时在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关心帮助下,还积极争取社会资金80余万元为8名患严重心脏病的孩子成功作了手术,为1名脊膜膨出的孩子进行手术治疗,为6名唇腭裂孩子做了缝合与修补手术,为1名先天性肠道闭锁儿童做了手术,为2名儿童做了人工耳蜗手术,为1名手指粘连儿童做了割开指缝手术,现在这些孩子都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幼儿园、上小学。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年就是三千六百五十天,按她的工作量算就是四万三千八百个小时……一份琐碎的工作,融入了责任与感情,一种特殊的服务,倾注了细致与爱心。李静觉得,虽然孩子们被父母遗弃,缺失了父母的关爱,但是他们得到了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和社会的关心和厚爱。她们始终以“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工作目标,用爱心撑起了孤残儿童的明天,使孩子们在这个和谐的大家庭里快乐成长!
□本报记者 高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