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仁义名厨琢磨出百道创新菜
准备职工联欢会忙得顾不上吃午饭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晓波
仁义名厨琢磨出百道创新菜

 

■制作名菜“三不沾” 一盘菜搅动五六百下

■虽已官升副经理职 却从没想过离开一线

■成名升职从未忘本 婉拒高薪不离老东家

■他就是同和居饭庄行政总厨、北京市劳动模范——

提起于晓波,那是京城餐饮界响当当的人物。作为鲁菜老字号同和居饭庄的行政总厨,他凭借过硬的技艺,获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被评为“中国烹饪大师”,还是北京市劳动模范,以及餐饮界屈指可数的国家级评委。从一名打杂的起步,成长为单位上至经理,下至备菜员口中的“于大师”,大家真心钦佩的“镇店名厨”,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过人”之一:不惜力

炒“三不沾”搅动五六百下

于晓波是北京人,1972年进入餐饮业。刚进来时,他在后厨打杂,烧过火,收拾菜,每天不到七点就爬起来。冬天天没亮,他就顶着路灯出发,早早来到单位,生好9个灶,再吭哧吭哧打扫卫生,大厨八点半到来,看到厨房已经干干净净,心里自然畅快,很快就记住了这个新来的小伙子。

鲁菜大师宋进义看中他勤快又聪明,就带着一起干。“师傅有5个徒弟,最钟爱我,看见我就眉开眼笑,对我毫无保留。有一段时间我想改学其他手艺,师傅死活不同意,还上家里去劝说,硬是把我留在这一行,真的特别感谢他。”他很好学,对师傅教的技艺细心钻研,一遍遍复习,由浅入深。他跟着师傅13年,加上自己的不断领悟,学到了一身好本事。

能坐上同和居的第一把交椅,于晓波有几大“厉害”之处,一是他干活勤奋不惜力。同和居的镇店名菜“三不沾”看似制作不难,就是炒鸡蛋黄,可在业内人士眼中,没有三五年都学不好。这道菜的原料包括土鸡蛋黄、白糖、水淀粉、油,用土鸡蛋,一是因为营养丰富,而且土鸡的鸡蛋颜色很正,炒出来很漂亮。

每盘用10个土鸡蛋,把食材搅拌好,炒制五六百下,锅不离火,火不离锅,厨师的双手要不停地动,一手放油,一手炒,讲究的是用手腕上的力,因为停下来或不使劲就会糊了。他从来不投机取巧,每次都搅动到位,因为长时间动作,他的胳膊练得非常有劲,整个后厨的人掰腕子,他数一数二。

“过人”之二:爱动脑

牵头增加135道新菜

于晓波特别爱琢磨,喜欢创新,提倡在继承中不断发展鲁菜。“三不沾”的主要原料是鸡蛋黄,过去制作器具有限,蛋黄里总会沾上些许蛋清,成品不够纯粹。他想到用细工具过滤掉蛋清,让成品金黄泛亮,色泽诱人。原来每个厨师用一把勺,制作“三不沾”和炒其他菜混着用,只是在每做一道菜时冲一下勺;他当上行政总厨后,改为安排专人用专锅专勺制作“三不沾”,不沾别的菜品,这样做出来的“三不沾”更加地道、回味无穷。他还琢磨出给“三不沾”里加入穿心莲的做法,菜品颜色变成绿色,增加了清火的功效。

2010年同和居投资2700万,对老店实行装修改造,把三层客房改成包间,扩大营业面积;所有菜谱全部改进。

于晓波牵头,对每道菜进行研究,为此每天三四点钟就起床,一道一道过。好卖的留下,不好卖的改良,新增135道营养成分高的菜品,适当减少淀粉、油、糖的成分,还在老菜基础上使用新调料;实在不符合现代人健康标准或口味的干脆淘汰。像糟溜鳕鱼,以前是用油烫熟,现在烫完会过一遍水,减少油腻感。

他说:“食客老吃那几样菜该烦了,总要换换口味,饭庄就要常吃常新。”去年前5个月,饭庄又多了37道新菜;还增加母亲节送花、情人节送面点玫瑰等项目,食客感到既新奇又体贴,回头率自然更高。原来中老年食客来得多,现在来吃饭的年轻人多了。

市场为这次改造给予了丰厚的回报:重张后一个月,营业额就达到300多万,比改造前多卖出3倍;第一年和第二年,营业额翻了两倍;第三年餐饮业普遍陷入低迷状态,但同和居的客流依然保持稳定,虽然菜价略有下调,但营业额反而比2011年增长25%。

“过人”之三:重仁义

出名后婉拒跳槽邀请

于晓波出名后,经常有人来挖角,但他从不为所动,“我们这行诱惑很多,但我和单位的感情太深了,老字号的大旗需要有人扛起来。”虽然已官升副经理职位,但他从没想过脱离辛苦的一线岗位,遇到有食客点他的菜,就乐呵呵地上灶开炒,软烹虾肉、葱烧海参等都是他的拿手菜。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于晓波不信这个。他先后收了十几个徒弟,每周给他们上课,对每个人都倾情传授。徒弟毛雅军在他的调教下,几年内就成长为单位骨干,“上课时,师傅与我们都站着,他不仅亲自指点,还经常自己做一遍,这样活灵活现的示范教学,让我们一看就明白了。”徒弟们即使出师了,他也会帮着寻找薄弱之处,乐意看到他们大显身手。他看着不过关的菜,不能出后厨。

他还帮着饭店招募高手,近几年饭店引进的几位大厨大多是他推荐的,如今糖艺、面点、果蔬雕刻、冷热菜等各样人才齐备,增强了后厨的实力。他自豪地说:“我们的技术储备,一般的大饭店都比不上。”

多年以来,于晓波习惯每天不到10点就来到单位,在后厨、雅间和大堂轮番巡视,他戏称为“走动式管理”,要求设施锃光瓦亮,碗盘光洁色干。有一次,他看到旮旯里有块口香糖,马上叫服务员清理干净,“咱们做的是入嘴买卖,卫生一定是最重要的。”每天晚上去厨房查看完,还嘱咐大家关水关电闸,原料入库,总是忙到21点以后才回家。一年365天,他早已适应这样的生活,节假日从不休息,不来店里,就会觉得缺少点什么。

对于普通员工,于晓波关心备至:节日里食客翻倍,员工需要提前上班准备,有时大家来不及吃工作餐,泡碗面条凑合。他看见了,总是让厨房给每个人下个鸡蛋,领导一时想不到的,他帮着想到前面。虽然早已功成名就,但他一直很谦逊:“我遇到了好领导,我们郭总非常开明,只要是能发展企业的点子,他都同意,对大家也很关照,这让我干活特别舒心。”

他在单位干了一辈子,早已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总经理郭振声笑着说,“有于大师在,我特别踏实。”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