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行进在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榆树,公路两侧流油的黑土地刚刚被白雪覆盖,大片大片的秸秆林立其中,路上不时有拉粮食的车辆不知疲倦地奔波着,提醒着人们,这个县级市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80,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古船米业的粮食基地就设在了这里。
在粮食基地门外,记者看到卖粮的车早已排好队,一名职工抱着根“长管子”站在装满粮食的车斗上,把管子用力插进粮堆,然后拔出,换一个地方再插入,如此反复多次。好奇之余,记者爬上近3米高的工作台,看到这根长管子其实更像一个强力吸尘器,把大米或玉米吸入旁边的一个屋里,而那里就是古船米业吉林榆树粮食基地的粮情分析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长管子’其实叫插粮杆,内部有凹槽,可取出粮堆深处的粮粒进行观察,查看粮食是否变质、生虫等情况。”
生产车间里,堆成小山的稻谷经过比重去石、多功能圆筒初清、震动清理、气压紧碾砻谷、负压精碾、平转白米分级、抛光、色选等多道工序后,包装好的一袋袋精品大米依序下线。厂长伊宏盛告诉记者:“从稻谷进仓到大米装袋、打包,整个生产流程都是在自动化封闭状态下运行的,并且每一个环节都在严密的控制之中,可以100%地保证大米合格,让老百姓真正吃上放心米。”
来到仓库,记者惊讶地看到有几台柜式空调被绑在了粮库四壁上。原来这是为了保证粮库恒温,确保大米的新鲜度。此时,4名职工分为两组,正一袋袋地往叉车上装卸将要出库的粮食,据说多的时候一天要装卸200多车。
“‘食’字可以拆开来看,上面是个‘人’字,下面是个‘良’字。有人这样解读,做食品行业,干的就是良心活儿,如果换个说法,就是要对消费者负责。”基地工会主席宋长坤告诉记者。“古船米业自2005年成立以来,在京粮集团带领下,参与了保障奥运、服务国庆六十周年、平抑粮价上涨等许多硬仗,赢得了首都百姓的信任。这背后,离不开像榆树粮食基地这样的无数古船职工的良苦用心和默默的付出。”
□本报记者 李睦/文 陈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