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追踪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战斗力源自众志成城的凝聚力
工友身边的 理发师
市红会给环卫职工送药品
昌平首批养老照料中心年内运营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2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斗力源自众志成城的凝聚力
——探访中建一局总承包公司安徽农行项目团队
 

项目遇施工难点,团队团结一心连续奋战。

职工家属重病,百余名职工紧急献出126袋鲜血救助。

新人进入项目,3个月可挑大梁。

这是记者1月28日走进中建一局总承包公司第二十五大项目部安徽农行项目了解到的故事。众志成城的凝聚力从何而来?本报记者走进团队探访。

攻坚克难

团队年轻人挑起大梁

安徽农行项目位于合肥滨湖新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总建筑面积257440平方米,共由七栋单体楼组成,其中最高为32层,建筑最高处达168.3米。

“这个项目有两个施工难点,一处是会议文体中心,需要使用的大跨度钢梁长达117米,另一处是高支架模板。”中建一局总承包公司第二十五大项目部经理李宝杰这样点评安徽农行项目的施工难点。

作为安徽农行项目的总工,35岁的合肥本地人丁守俊负责这些施工难点的攻关。

“按照公司规定,会议文体中心悬挑梁属于钢结构,应该由专业公司来施工,但我们需要全程紧盯。”丁守俊说。

会议文体中心的悬挑梁有数百根,大多是4、9、13米不等,其中,有4根大跨度钢梁长达117米。这些悬挑梁及大跨度钢梁要求加工精度高,安全性能高,经过团队的考察后,选定了一家专业公司加工。除了安排专人在加工场盯着,丁守俊还进行过程检查。

吊装117米长的悬挑梁时,项目执行经理葛宝鑫在现场紧盯着机器的每一个动作,直到验收合格才算放心。

“施工工期一个半月,提前攻关、预做耗费3个月,差不多4个半月时间,才将4根长达117米的大跨度钢梁及悬挑梁安装上去。”丁守俊说。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团队还创造了“套接紧定式镀锌钢导管施工工法”,该工法不需要焊接和丝口连接,为提前封顶节省了8天时间,节约材料费上万元。

众志成城

上百名职工献血助同事

“在这个项目,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是抢救职工家属李飞燕的故事。”记者采访询问项目团队职工最感人的故事时,每名职工都会提到这件事情。

原来,大家所说的李飞燕是安徽农行项目商务经理成正强的妻子,因怀孕而引起妊娠性脂肪肝,导致肝坏死,造血功能严重丧失,唯一的办法就是做人工肝手术,通过血浆和白蛋白来维持其生命。当务之急是需要9000毫升AB型血浆,然而此血型在合肥血库很稀少,此事很快反馈到安徽分公司领导层,领导层迅速做出了紧急救助的决定。

“接到分公司领导通知后,我就和领导一起去医院看望李飞燕,并组织车辆把项目志愿献血者拉到献血点。”项目执行经理葛宝鑫清楚地记得当天的情景。

在安徽分公司领导的组织下,在合肥本地的职工快速赶往献血点献血。随后,安徽分公司外地的其他项目,如山东枣庄项目、安徽亳州项目、南京苏宁项目、丹阳项目、镇江项目等人员纷纷前往合肥献血。合肥市重点工程管理局,以及安徽省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各劳务分包单位的人员及家属、现场的工人也纷纷涌向献血车旁,主动献出爱心。大家踊跃献血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幕幕令人感动的场景。

“头天献血没有成功,可能是因为疲劳的原因。过了一天后,我再去献,合格了。”葛宝鑫说。“我当时献了400毫升,这也是我第一次献血。”丁守俊说。“我是第一个献血的,当时正在项目上工作,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立即搭了项目组织的专车赶往献血点。”岳双双是一名资料员,也是一名女孩子,今年刚26岁。

献血过程中,有个瘦小的身影让人们感到心疼,他就是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段善东。可能是段善东太瘦的原因,他的血管很细,在抽血过程中血流速度很慢,甚至中间出现血液停流的情况。这时护士建议他停止献血,但是段善东仍然坚持不肯拔出针管,他说:“没事的,我要多献出一滴血,飞燕姐就多了一点希望,我把她当成我的亲姐姐”。话刚说完,段善东喊来护士人员帮他加重压迫力度使劲挤压着橡胶球,硬是把血液一点点挤压出血管。

很快,上百名职工就献出了126袋鲜血。由于献血及时,合肥市中心血站特批8300毫升AB型血浆给医院,专供给李飞燕做人工肝手术。术前,医生诊断她的手术成功率不足10%。经过2个多小时的漫长等待,医生走出手术室,告诉大家手术非常成功。医生说是大家的爱心给了她力量,刚刚出生的孩子给了她求生的希望。

最终,李飞燕得救了,所有献血的人都互相奔走相告。

团结互助

和谐氛围加速新人融入

“一来项目就签订了导师带徒协议,导师在思想和工作上给我讲解。此外,还有办公室同事带着,差不多3个月,资料室的一切工作就理顺了。后来这名同事调走后,我就能顶上来了。”岳双双说。

岳双双2013年进入公司,先在北京总部培训一个月,然后赶赴枣庄工作一个月,后转到安徽农行项目。在岳双双眼里,项目团队成员间都团结互助,比较容易相处。

江歌今年23岁,去年7月底毕业后,在北京总部经过10天培训,就到了项目。“我觉得项目就像一个大家庭。”让江歌感动的是,项目已准备好了被褥,拎包就可以入住。

“部门经理就是我的导师,他教简单方案、技术交底、统计工作概括等。我最开始做辅助性工作,如今已经学到了流程,可以做现场技术支持。工作上我经常和其他部门沟通,他们没有因为我是刚刚到项目的大学毕业生就拒绝,而是热情地和我交流。”江歌说。

□本报记者 马超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