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马鸿龙,出生于1892年2月,自幼在玉器“作坊”里学徒,学得一手雕琢玉器的好手艺。他有两手绝活,一是看料,仅凭眼力就能看出一块石料里有没有翡翠绿,并能判断出这块料适合做摆件,还是做人物造型;二是开脸儿,他能把人物的脸部雕琢的端庄细腻,而且能根据人物身份和性格,雕琢出喜形于色、悲愤填膺、富态慈祥等各种相貌和精神状态。
“玉不琢,不成器”,雕琢玉器很吃功夫。我小时候,常见父亲坐在工作台高凳上,双脚蹬踏下面飞速旋转的砂轮,手捧吊在房梁上的玉石料,沾着下面水盆里的金刚沙,反复加工,精心打磨,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才能做出一件栩栩如生、精美华丽的玉器艺术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他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时候,日本鬼子的侵略,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使京城古玩玉器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店铺纷纷倒闭,传统手工业一片萧条,他空有两手技术过人的手艺,却找不到施展自己才能之所,最终沦落为卖“苦力”的贫民,靠给人家“拉脚”谋生。他架着排子车,十二三岁的我拉套,我们爷儿俩无论大兴的西红门,还是丰台的大小井,不管路多远、装载有多重,也不管严寒酷暑,都得按时给人家运货。有一次,我们拉货回来晚了,赶到广安门时城门已关,我们爷儿俩只能露宿在城墙根下。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大力扶持下,父亲苦尽甘来,重操旧业,和几位雕琢玉器的老艺人雄心勃勃,办起了牛街人民公社玉器厂。几位老爷子虽然年事已高,却老当益壮,不但亲自上台干活儿,还给青年徒工传授技艺,使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术迅速得以恢复,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作品或摆上店铺柜台,或出口国外换取外汇。
这张老照片就是该厂成立4周年时(1963年3月)照的(二排右三是我父亲),距今已有半个世纪时光。谁料想,3年后,老人家因患脑溢血竟永远离开了他一生热爱的手艺。
48年过去了,我再次看见这张老照片,就想起父亲解放前的穷困潦倒,解放后的浴火重生,他把手艺献给人民,他是一位知恩图报的老手艺人。
□马成年 口述 何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