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丽泽审判区一共有20名法官,他们每年执行的案件都在6000件以上,平均每位法官要执行300个案子,而法官盖平山去年完成了380件执行案件。让我们跟着这位执行法官,走入他的工作,了解他的办案历程。
多年来,盖平山认为办案离不开做群众工作,而群众工作的首要之处就是要真心实意地对待当事人,走近当事人,拉近双方的距离。就像央视走基层栏目中的一段片头语中讲述的:“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真情实意地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办案中走近当事人,就是让申请人感受到你对他诉讼中艰辛的理解,让被执行人体会到你劝他履行义务也是为了他着想,这样工作就好做了。
执行程序
离不开做群众工作
2006年,盖平山从华东政法大学本科毕业后就进入丰台法院执行庭工作。分到执行庭时,他觉得有些陌生和忐忑。陌生是因为在学校里对执行程序讲解的很少,仅仅有个大致的了解。忐忑是因为执行的辛苦劳累和危险性在学校里已有所耳闻。
多年来,办案如履薄冰,这是盖平山对办案最大的感受。他说:“执行程序中,法官承担的责任重大。一方面,在巨大的办案压力下,面对申请人的嘱托和期待,法官要采取一切法律规定的执行措施,尽快实现申请人的胜诉权益;另一方面,法官每一个执行措施的采取都会对被执行人的生活、财产甚至是人身自由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每个决定的作出都非常慎重。生怕因哪一点没考虑周全,而给当事人造成损失,影响了司法公信。”
人民法院95%以上执行案件在基层法院,执行法官能否让打赢官司且具备条件执行的当事人及时实现胜诉权益,直接影响着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感受。盖平山认为办案离不开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还要能够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向他们诠释公正。在执行岗位上工作7年,盖平山常想如何做到离百姓最近——那就是以老百姓看得懂的方式,将公正尽可能快地带给老百姓。他的愿望就是做这样的法官。
平衡双方利益
把好最后一道关卡
2013年3月7日早9点,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执行二庭副庭长盖平山已经准备好了上午的卷宗,两个文件夹子里面放着被执行人和申请执行人的所有资料。
这是件最普通不过的民事案子,一位老人到一家美容美体店做足疗,过程中丢失一件玉器挂坠,经法院调解,美容美体店需要赔偿老人15000元。可是,已经过了调解书规定的履行期限很久了,老人仍然没有收到美容院的赔偿款。细心的盖平山调取了工商部门的登记,发现这家美容店已经注销,原老板张涛(化名)联系不上,并且在银行的存款也已经为零。
凭着多年的办案经验,盖平山认为张涛很可能转移了自己的财产,但又觉得因为这15000元关了店铺,转移财产有些小题大做,他不知道张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难不成又是一个“老赖”?他决心找到张涛,让他把老人的欠款补偿到位。
盖平山找到了事发的美容美体店,却发现这家店已经改头换面。他担心张涛换个招牌继续经营,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先找到了把门店租给这家美容店的物业公司,在确定新店跟张涛没有任何关系,并在新店内几经打听调查之后,终于找到跟张涛有关的另一家店面。这家店在原来店名的基础上更改了一个字,店主也变成了张涛妻子李玉(化名)的名字。法官和法警的到来,让前台工作人员紧张和惶恐。“别害怕,请协助我们调查,找一下你们老板!”盖法官直截了当向店员说明了原因,并询问店内的经营情况。盖平山要求店员多方面去联系张涛夫妻二人,等待期间,他发现美容店顾客络绎不绝,生意不错,应该不会为这一万多块钱铤而走险。店员最终没有打通张涛夫妇的电话,在不断盘问之下,店员终于道出苦衷,他们也正在寻找老板,早上已经收到了另一张执行通知单,而这一张,是发给张涛妻子李玉的。盖平山恍然大悟,张涛逃避的原因是欠了一脑门子的债。
“我本来可以直接封了他的门店。”上午的执行任务告一段落,没找到要找的人,盖平山有些失望。但他考虑到这家店经营得还不错,至少可以给十几个人提供工作岗位。封了店门,工作人员一哄而散,店就这么倒闭了,这不是他所想要的结果。只要纠纷能解决,他还是想找到张涛本人,说服他不要再躲避,出来把案子了结了。这回没有找到张涛,盖平山决定还要接着找,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会放弃。
盖法官说,如果没有再审的话,执行这一步是诉讼最后的程序,矛盾也最容易激化,执行法官要尽力在这最后一道关卡中平衡双方利益。
上门调解
争取从根源化解矛盾
阳春三月,天气变暖。中午,阳光照得人都慵懒了。午饭过后,奔波了一上午的盖平山整理了下午要用的卷宗,又像充满“电量”似的上路了。手里拎着的一个大号“购物袋”与他身上的制服显得格格不入。“这叫‘亲民’。”盖平山开玩笑地说,这购物袋里装的不是别的,是下午要用到的二十几份卷宗。下午要执行的任务是一起公租房租金的纠纷,涉及二十几户住家,盖平山想下午尽可能多的完成任务。
此处公租房位于北京南三环附近,两栋高层,是专门给当时的拆迁户盖的。当年拆迁户们搬进来,按照以租养房的政策,一个月只缴几十块钱的租金,现在涨到一百多,虽然比现在的市场价格优惠很多,但因为这属于“拆迁安置房”,住户们有的对当年政策不满,有的认为现在的物业不负责任,因此,住户拖着不缴租金的情况年年都在重复“上演”。住户不满,物业也无奈,只好起诉到法院,这每年“催租子”的任务就自然交到了法院执行法庭法官们的手中。
盖法官坦言,到了执行的程序,送达了执行通知,如果被执行人逾期再不缴纳租金的话,法院就有权力作出裁定,要求银行协助从住户的存款中直接扣除。从住户在银行的存款里扣除,是个简单易行的办法。“但如果直接这样做了,老百姓会不理解,很容易造成百姓对法院的敌意和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他们很可能就会认为我们是站在物业这边的,不替老百姓着想。这样一来,矛盾就容易激化。”盖平山说,他更愿意一户一户地走访,尽可能地了解双方的诉求,看看有没有进一步调解的可能。
盖平山敲开了第一户人家的门,老两口由起初的敌意变成了而后对他的发泄,他们把所有对政策的不满、对物业的不满,一股脑儿地撒在了盖法官身上,他们认为身着制服的他,能够为他们解决一切难题。“窗户坏了没人来修”“吃的用的水都不干净”“租金还上涨”“拆迁政策的变化”……这些并不在盖法官应该管的范围内,面对高亢而激烈的抱怨,他选择了倾听。
盖平山说:“老百姓还是讲道理的,法院找上门来,他们在心理和精神上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甚至有对法官、法院的不满和怀疑。老百姓的倾诉可能是老生常谈,也许会离题万里,会从案件的发生说起,从不满说到生活中的种种艰辛。”他觉得,法官最应该做的就是以体恤与同情之心耐心地倾听,尽可能地让他们把话说完,倾空不良情绪,找回心理平衡。
盖平山一口一个叔叔阿姨地叫着,给老两口讲解当年的政策,问清楚他们的诉求,当场给物业经理拨通了电话,再一次在庭外作了“调解”。终于,双方都作出了让步……第一户圆满解决。
看了看案件清单,盖平山深吸一口气,又敲开了第二家住户的门……家家都有不一样的诉求,户户都力争和解。一下午,盖平山没来得及喝一口水,连续走了7户人家。离二十几户还差得很远,看来,他还要特地抽出一天时间再来,继续为他的“被执行人”服务了。
“在你眼里可能不是多大的事儿,但这在当事人眼中却会是天大的事儿,否则也不会闹到法院来。”办案这些年,盖平山体会到像这种社区类的、邻里间的、家庭关系类的案件,矛盾容易反复,同时法、理、情又总是纠缠在一起,是最费口舌和精力的。他总结出,这种以强制促和解的办法,是通过强制执行的威慑力迫使双方面对问题,同时力争用和解的方式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如果他仅仅把执行通知书送达,然后通知银行扣款,那么年复一年,矛盾永远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只有把他们的矛盾从根儿上解决,才是真正地化解矛盾,对法院来讲才能真正节约司法资源,最终对法官来说也节省了精力。
夕阳西下,结束了一天的执行任务回到办公室,盖平山现在只想安静地整理一下思路,望着窗户外面发了一会儿呆,然后又埋头去整理明天执行任务时要用的材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