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父母相继查出因卖血感染艾滋病,四年前,母亲病逝。尽管在艾滋阴影下受尽歧视,河南小伙王艳超没有逃避,大学毕业后他投身防艾事业,创办手工作坊,帮助家乡染艾妇女实现就业。去年,他把手工作坊开到广州,在这里链接城市资源,拯救那些“搁浅的海星”。(12月2日《南方都市报》)
河南大学毕业王艳超,为拯救那些“搁浅的海星”,投身防艾事业,把手工作坊开到广州,帮助家乡染艾妇女实现就业。彰显对艾滋感染者的关爱,也是对艾滋就业歧视的叫板,具有很好的正能量的导向作用,值得点赞。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人类还无法有效治愈的病症,而众多患者都是在无意间被感染的。他们本因与健康人一样,享有平等的就业权,但是艾滋病感染者就业准入却存在资格壁垒,很多人对艾滋病感染者呈现不宽容、不接纳的状态。消除艾滋病就业歧视,几乎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是否迈进文明门槛的风向标来看待。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加强法律法规落实和就业歧视的管制。
拯救“搁浅的海星”,亟待相关法律制度的跟进保障,更需要社会的关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并用实实在在的实际行动给予他们真正的关爱与温暖,让艾滋病患者不再孤单,应成为社会共识。汪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