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改革,他从7个工人、5000元资金起家办厂
■独立创业,他再次从零起步,打出京城家居品牌
■关爱员工,他投资房产为每位员工建一套平价房
■他就是集美家居董事长、北京市劳动模范——
在京城家居圈,赵建国是资产最丰厚的老板之一。在民营企业家中,他又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从1979年初涉足木器加工到缔造“集美王国”,时至今日依然领跑北京家居产业。他用30多年的时间见证了整个行业的风云变迁,旗下目前拥有卖场、建材、建筑、广告等多项产业。但是,他从不张扬,对谁都是一副宽厚的笑脸,一贯的豁达和对行业的贡献,让竞争对手都对他竖大拇指。从小吃过苦的他,愿意回馈社会。由于穿越了那片利益与情义纠缠不清的沼泽地,敢于“在商言仁”,就连好多没见过他的人,都在心中为他念好!
响应改革
建校办厂闯出家具生产路
师范毕业后,他到四十中教了两年书。这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我一直在想,国家要改革、要开放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他说,教了十几年书的老师那时候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块钱,学生上课条件也非常艰苦。“我想,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自己解决一部分经费,改善一下条件。后来,学校批准办厂,不过有的老师主张搞化工,有的老师建议搞机械……”最后,他在争论中胜出,也成了校办家具厂的负责人。
7个工人、36平方米厂房、5000元资金,就是这个校办厂的全部家当。这不算什么,最大的问题是,号称做沙发却没有人知道沙发的生产工艺。这难不倒赵建国,他发动大家到制作汽车靠垫的门市部偷艺,同时又买来旧沙发“解剖”,然后利用废旧课桌椅模仿和实践……经过几个月的摸索,第一套沙发居然被这群门外汉做出来了。
但那时,计划经济体制依旧根深蒂固,一个小小的校办厂要啥没啥,他靠着四处硬磕,终于要了点计划外的边角料。可是,第一个沙发做成了,竟然没人敢买,因为是“计划外”的。
他四处寻找销路,最后地安门的一家委托商行被“磨”得不行,勉强同意按“旧货”代销他们的沙发。谁知,沙发能够随摆随卖。于是,这个小厂有了活路,开始批量生产。
之后,他开始推行在当时非常超前的管理方法,如设置任务量、计件付酬、超额奖励以及来料加工等,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厂的效率和产量。第一年,厂里获纯利2万多,第二年获利5万多,第三年达到8万多。
工厂效益好了,工人收入高了,老师的福利上去了,学校里的非议声反而更多了。老师们接受不了工人挣钱比自己多,认为厂子有经济问题,甚至作为福利按成本价卖给老师们的一批衣柜也被指责为“贱卖国家资产”。没办法,他主动要求“查账”后,选择了“干干净净”地离开。
独立创业
打造集美家居商业大厦
离开学校的时候,赵建国孑然一身。“那时工人每个月能挣到七八十块,我却是固定工资49块5毛,一分钱也没多挣。不过,经营校办厂让我跑出了路子,收获了经验,这也是我创业的基础。”
在一片推平的垃圾场上,他用土坯、竹竿和捡来的旧油毡等,几乎零成本地建起了厂房。1984年,建国木器厂正式成立,同时一张遍布全国的网络也正在搭建。这张网将原料供应商、木工班、图纸设计队等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他们提供半成品,而他负责组装成成品后在自己掌握的渠道中销售。
于是,赵建国有了双重身份,他既是生产商又是渠道商,并且在这两个领域里都战绩显赫。他曾经引领了京城铁艺床、弯曲木以及皮沙发三次流行风潮,这为他掘到了数桶金。他戏称自己是圈里最早的大倒爷,是他最早把广东的家具运到北京,再批发销售。而恰恰是这个时候,国内出现了两次抢购风。就在这两年,他依靠渠道资源,轻松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从1992年开始,他就在北京各个地方参加展销会。因为物资匮乏,这种业态有效地补充了行业短板。可是,展销会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商品的售后服务。消费者把家具买回去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知道去找谁。
这种问题放在物资紧缺时代是可以忽略的,一旦市场上商品供应充足就会变得非常严重。因此,1995年春节刚过,他便在五棵松租地建起了最初的集美家居城。当时的条件比较简陋,他靠“冬天发大衣,夏天送冰块”的方式留住了商户,把那些展会上卖家具的行商变成了坐商。商户们与他交心,他也保证,“跟着我赵建国,一定要让你们赚。”
关爱员工
投资房产为大家建平价房
定慧桥店火了,赵建国并没有满足,他又开始筹划新的项目。在很多人眼中,位于南四环的首钢带钢厂厂址是一块“死地”,这块地南边是一条深沟路,北面没有公路,东边被铁道围住,只有西面有一条几米宽的小马路。没人相信这个地方能够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但他偏偏拿下了这块硬骨头,因为政府希望民营企业能够帮助解决一部分人员就业和旧址翻新。
“当时,这个地方就是很破的一片厂房,而且要价很高,我们经过测算,一跺脚接受了所有的条件。” 2005年,仅8个月时间,集美完成了一期工程8万多平方米的改建。接着,又用7个月建成了面积7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随之,这里成了北京规模最大的航母级家居卖场。为了弥补地理位置上的不便利,集美购置了400多辆班车免费接送顾客。对此,赵建国说,“别人都觉得这块地成本高,可有这么多集美班车,广告效应好啊!”
此外,赵建国非常关心员工们的生活。有一次,他在走廊里听到几个人聊天。一个员工说,他俩攒够了30万元后就一直看房子,结果,看了几个月,价格越来越高,越来越买不起。看着这些需要在北京扎根的年轻人,他坚定了进入房地产领域的决心。“集美人虽然控制不了房价上涨,但企业可以自己动手盖房子,当集美开发的房地产开盘时,为每个员工提供一套平价房。”
□本报记者 赵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