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情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电力职工的家趣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4年1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力职工的家趣

 

记者在北京大兴供电公司职工之家采访时看见了各种各样职工送的物件。有公司党委书记到非洲考察时买的非洲鼓,有公司经理送的小提琴,还有北京电力公司工会副主席唐娅静捐献给职工之家的天宫一号模型。更让记者震惊的是,有些物件体现了职工的心灵手巧,化废品为传奇,将废羽毛球、废易拉罐变成了工艺品。

走进职工之家,迎面是一个以“家”为主题的板墙,墙上用花组成了一个大大的“家”字。该公司工会主席张海生告诉记者:“‘家’板墙上九十九朵玫瑰都是职工制造。这是职工用废丝袜和细铁丝编制的。”在职工之家艺术交流区域记者看到了一套简易的功放、音箱。张海生对记者说:“这是公司总经济师席长安自己制作的家庭音响。功放上还有二极管呢,音箱是木质的。”张海生打开功放,飘出悦耳的音乐,音质非常好。

在艺术展区域里,一串漂亮的风铃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负责艺术展区域的卢瑾让记者猜这串风铃是什么做的。记者猜不到。她告诉记者:“这是用废羽毛球加工制作的。”“这是怎么做的?”记者不解地问。“你到这里来看看就知道了。”她带记者来到休闲区域,三名女职工正在用粗线按照自己的思路编织废羽毛球的头部。

营销公司的马翠是这个新工艺品的发明者。她也在编织着废羽毛球。原来,马翠是羽毛球爱好者。她打完球后,发现很多羽毛球的羽毛折断后,就扔掉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一件工艺品可以移植到羽毛球上。回到家后,她把废羽毛球折断的羽毛剪掉后,留下羽毛球头部和部分羽毛枝。最初,她用单线、细线编织成简单的工艺品,有点模样后,又用双层细线,后又用三层细线编织,现在用粗线编制。同事们看到她的工艺品成品后,都向她请教技艺。同事们在学到这个技艺后,又一起创新,产生了很多新品种,如卡通品、风铃、中国结。她们还自发地成立了业余小组,互相切磋技艺。如果让众多的羽毛球爱好者、专业者知道了,又一个新兴产业会诞生的。

在艺术展区域里,还有一件艺术品也是变废为宝的典型。西红门供电所职工冯光用废易拉罐制作了一件艺术品。

张海生自豪地说:“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职工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情趣不同但是清新的,体现着正能量,也看到职工中藏龙卧虎,有着难以估计的能量。”

□本报首席记者 阎义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