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李大钊抬孙中山灵柩到此 文人墨客爱国者常来光顾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4年1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沉淀中的故事
李大钊抬孙中山灵柩到此 文人墨客爱国者常来光顾

公园里的孙中山铜像
儿童体育场里的游客
李大钊 与“少年中国”学会成员合影
 

■李大钊80多次到这里

■公祭孙中山而得名

■名人饮茶交流到来今雨轩

中山公园建成后,由于是京城市内第一个公共园林,所以成为了京城各社会团体、各阶层人士聚集的重要场所,吸引了李大钊、鲁迅、李苦禅、巴金等都曾在此品茗、聚会。特别是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园内拜殿停灵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公园改称中山公园。

李大钊多次

到中山公园活动

在众多到过中山公园的名人当中,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算是来的最勤的一位。据记载,从1916年10月10日到1926年1月27日,李大钊来中山公园80多次。

李大钊第一次来是1916年的中华民国“双十”国庆节。这天放假。中午后,他与白坚武、黄见平到这里游览、休息。这一年,他先后到这里参加了黄兴、蔡锷的追悼会,观看了云南首义纪念日的纪念会。1918年,李大钊在这里发表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演说。李大钊多次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在这里的活动。1920年,李大钊出席了“少年中国学会” 在这里举办的北京会员茶话会。1921年,李大钊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北京总会的谈话会。他在北京会员茶话会上发表了讲话,大意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创立,原系研究学问团体,思想须自由,主义自不一致:只是两年来,世界思潮既有明显之倾向,而国内应时发生的无数小团体,亦莫不各有鲜明旗帜;本会同仁已有两年的切实研究,对内对外,似均应有标明本会主义之必要,盖主义不明,对内既不足以齐全体之心志,对外更不能与人进行联合行动等。

李大钊在中山公园最具影响力的是,他抬送孙中山的灵柩到中山公园。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当天上午11点,孙中山的灵柩从北京协和医院移送到中山公园的拜殿,即现在的中山堂。当时决定不用杠夫移送灵柩,而由国民党党员的中坚人物抬送,以表示尊敬之意。抬送人为24人,分成3个组,交替抬送。李大钊被分在第二组。在吊祭孙中山之后,李大钊在一本《三民主义》的小册子上写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公祭、追悼孙中山等

名人20多场

中山公园是公祭、追悼名人的重要场所。公祭、追悼著名的人士有孙中山、胡汉民、段祺瑞、张澜、柳亚子、李济深、陈嘉庚、黄炎培、何香凝等,还有黄敬、李克农、刘亚楼等。而公祭孙中山之后,使原来的中央公园改为中山公园,公园内停放孙中山灵柩的拜殿改为中山堂。

当时公祭孙中山的盛况是,孙中山逝世后,孙中山灵柩安置在拜殿正中。迎门壁悬挂孙中山的遗像,棺上覆盖着国民党党旗,青天白日旗。灵堂上悬挂着一匾,上写“有志竟成”。两边的挂联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治丧处收到花圈7000多个,挽联59000余副,横幅500余件,唁电、唁函不计其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李大钊的一副长达214个字的挽联。上联是“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子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弹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下联是“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夺,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园,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以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前往致祭的人70多万人次。4月2日上午将孙中山的遗体由中山公园移往西山碧云寺。

“为了使当时的北平有一个永久性纪念孙中山的场所,河北省政府和北平市政府在1928年决定,将曾经停放孙中山灵柩的原社稷坛拜殿,改建为中山纪念堂,中央公园。中山堂南檐下高悬“中山堂”匾额。堂内迎门北墙上,悬挂金边蓝地白字“天下为公”横额,下交叉悬挂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再下为高三尺、宽二尺多的孙中山遗像和宽二尺、横六尺木质金边蓝地白字“总理遗嘱”,两旁悬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对联。新中国成立后,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及首都各界代表都在中山堂举行纪念孙中山先生忌辰、诞辰活动。

在这里经常举办纪念孙中山的活动。最近,还举办了纪念孙中山的活动。

来今雨轩社会团体

名人热衷的地方

当时的中山公园是京城老百姓游玩的首选。而中山公园内的来今雨轩则是社会团体、名人聚集的首选。“最初的来今雨轩并不是餐馆,而是茶馆。当时朱先生给来今雨轩名字时,选择了唐朝诗人杜甫的“旧雨常来,今雨不来,家人堰,谁留?”的诗句,可见其良苦用心。仅来今雨轩的匾就由三位名人所题。一位是北洋时期的徐世昌,一位是赵朴初。另一位是郭风惠先生题写。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1971年,来今雨轩需要一块新匾。谁能够成为匾额的新书写者呢?这件事也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关注。周总理终向有关方面提出邀请被称为“诗、书、画”三绝的郭风惠先生来题写这副匾额。郭风惠曾追随抗日名将宋哲元将军参与在卢沟桥对日作战。老先生在书画界可谓是领袖级人物,曾被誉为“中国画北派”的代表。郭老曾经与周总理同在天津南开大学就读。郭风惠先生得到周总理的邀请十分激动,他反复琢磨,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匾额的底稿。当匾额刻完后得到了周总理和当时众多书法家的称赞。三块匾印证了“来今雨轩”走过的历史,也记述了人们对来今雨轩的深情厚意。

当时,文化名人在来今雨轩的活动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私人聚会、雅集。像柳亚子在这里主持南社、新南社雅会。1920年张申府与周恩来会晤。1936年林徽因与萧乾约会。鲁迅更是这里常客。1924年,鲁迅在这里与许钦文边饮茶边讨论小说创作的问题。第二类是开展文化创作、政治会晤、宴请。1929年,张恨水在这里应约撰写了《啼笑因缘》。鲁迅的《阿Q正传》新闻发布会也在这里举办。上世纪四十年代,李苦禅在这里举办了画展。第三类是社会团体活动。1924年,北京反帝大同盟在这里成立。1925年,中国图书馆协会筹备会在这里成立。文学研究会、全国美协等社会团体在这里成立。少年中国学会的多次活动都在这里。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