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这个数字对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特别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北京人,他们觉得那一年的每一天都是放着光的。
这一年,对位于前门大栅栏的瑞蚨祥绸布店来说,却有着更加特殊的记忆。
1949年1月21日,大栅栏突然满街抛撒着“号外”,话匣子也传出“傅作义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件,签署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的消息。一场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带有毁灭性的战争,就这样化干戈为玉帛了。瑞蚨祥的员工不知道共产党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未来的北平会是什么样子,但他们充满了期待。
1949年2月3日,瑞蚨祥闭店谢客,所有的员工都跑到前门大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入城仪式。这是一个改天换地的时刻,一个让人激动得几夜都难眠的时刻。瑞蚨祥的员工突然感到,北京城变得陌生而亲切了。
9月29日,店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北京美术服务社的缝纫女工赵文瑞,她气喘吁吁,火急火燎。原来,她接到一个紧急的天大的政治任务,奉命制作开国大典所用的国旗,也就是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赵文瑞说,她跑遍了北京城,都买不到能做宽3.3米、长5米国旗的大幅红绸面料,现在来到瑞蚨祥试试运气。如果瑞蚨祥再没有,那整个北京城就不会有了。开国大典没有国旗升上去,后果不堪设想啊!然而,现在距10月1日只有两天了!赵文瑞述说着这一切,眼泪都要掉下来。
瑞蚨祥的员工听了赵文瑞的述说,感到事情重大。越是“十一”临近,外面就越是热火朝天,他们一直想为新中国的成立做点什么,现在机会终于来了!瑞蚨祥以货全而著称,伙计们立即到仓库中翻箱倒柜,经过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一卷红绸布和一卷黄缎子布。
剪裁和缝纫也是瑞蚨祥的拿手好戏,不然怎么能为慈禧和溥仪缝制皇服呢!他们立即帮助赵文瑞按照尺寸裁制五星红旗。台案不够大,就趴在地上。制作中发现,黄缎子只有一尺多宽,做最大的五角星尺寸不够。他们马上请示,领导同意在大五角星的一个角接了一个尖。第二天清晨,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诞生了。这是个历史性时刻,可惜照相机那时还是极少数人的奢侈品,不能把创造历史的人们一一收录进镜头。
几十年来,关于缝制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有几个版本,在国家博物馆就收藏有三面“第一面”五星红旗。这些版本大都是以亲历者身份讲述的,言之凿凿,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岁月无情,现在大多数当事人已经故去,人们无法进一步考证。或许,为了保险起见,同时委托几个人制作国旗也极有可能,因为时间太紧迫了。
但是,不管是哪个版本,关于红绸布和黄缎子最终都是在瑞蚨祥找到的这一细节,完全一致。有的版本还披露,是周恩来指名要求用瑞蚨祥的绸缎制作国旗。这也完全合乎情理。
摘自《文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