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她坚持现场听课向其他老师学习
■为讲好自己第一堂课,她把“备课”变成“背课”反复练习
■为迎战教师讲课比赛,她把家变成教室5岁孩子都成了计时员
■她就是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教师、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因为教学工作,我和学生一起成长。而人的一生本来就应该是不断进步成长的过程,所以工作和生活已经融为一体,而且我们还在不断进步。”作为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的一名教师,刘松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传授着知识,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努力适应教师角色
多次现场听课学习
2001年,刘松完成硕士学习,随后来到北京林业大学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时光飞逝,转眼间,刘松已经站在这个三尺讲台上度过13年光景。现在的她不论是在讲授知识,还是在和学生交流中,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回忆起自己刚刚来到教师这个岗位时的情景,刘松至今记忆犹新。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学期,学校并没有给新教师安排教学任务。此刻,对于她这个毫无教学经验的新老师来说,当务之急是要赶快熟悉教师这个角色,学会怎么讲课。
《仪器分析》是刘松在下学期将要给学生们讲授的一门课程。因此,尽快找到有经验的老教师听他们讲课,是刘松要做的头等大事。但这个看似容易完成的任务,却充满着波折。
“我要讲的这门课是一门专业储备课程,但在当时学校本科中还没有老师讲过。”找不到可以听课的老教师,一时间,刘松有些没了主意。但很快,好消息就传到刘松的耳朵中。“我们学院的一位老教师毕老师帮我打听到,学校研究生院有这门课程,可以去听听。”
找到可以听课的途径,刘松很是兴奋。于是,她按照上课的时间,来到课堂上专心记录着老教师讲课的各种内容。晚上7点到9点,两个小时的听课过程中,刘松不仅用笔记录着要点,更用心记录着讲台上老教师讲课时的表情、语气等等。
“通过听老教师的课,我学到很多。首先,收获了自信。我也了解到一名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时,气场是怎样的,要怎么掌握课堂。”经过一个学期的精心准备,刘松也信心满满的开始了她正式讲课的“旅程”。
备战第一节课
反复背诵笔记
新学期到来了,刘松也即将迎来自己做教师以来的第一次讲课。而为了让这第一堂课有个精彩的亮相,刘松也牟足了劲儿的备课。
一张张A4大小的纸,三分之二用来记录黑板书要用的内容,其余三分之一记录自己要说的话……刘松的备课笔记设计的很全面,除去内容丰富,她备课的过程也极其严格。
“与其说我这是在‘备课’,还不如用‘背课’这两个字更为贴切。”刘松回忆,“一堂课是50分钟,一次课我要讲100分钟。按照这个时间,我设计了备课笔记的数量。”
不久,备课笔记的第一稿完成。但此刻对于刘松来说,仅仅是个开始,还有很多事要做。为了能够在讲课时更顺畅,刘松决定把这个10页的备课笔记默写。经过多次不断的重复,刘松把备课内容烂熟于心。
正式上课的这天终于来到了,刘松为了能给学生们留个不错的印象,特意穿上一件精心准备的红毛衣。距离上课铃响还有几分钟的时间了,站在教室门口的刘松犹豫了很久,始终不敢走进教室。但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第一堂课还是开始了。
“我不怎么敢直视学生,只是把自己准备的内容一股脑儿的讲出来。”刘松回忆,因为自己准备充分,第一堂课还算顺利。“但也有一些小插曲,我讲的节奏有些快,讲完了第一个课时需要的内容后,时间还有富裕。还好我有准备,只能把第二课时的内容又讲了讲。”
“我语速有些快,要控制。”通过这次讲课,刘松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课后思考,也成为了刘松这些年教学中必做的事情。“现在我备课不仅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更注重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架构。”
全力准备比赛
请家人当学生
知识点学习、智力技能培养、应用性学习、素质提高……在13年的教学中,刘松不断总结着教学方法和经验,也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教学的方方面面。
2010年获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011年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理工类A组一等奖第一名、2012年获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教学过程中勤于思考的刘松,收获到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肯定,她的教学水平也逐渐提高。
“其实,这些荣誉的取得,是经历过一次一次失败后才得到的。这其中离不开学校这个集体的支持。”刘松感叹道,“在2004年、2006年、2008年,我先后参加过三次学校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但成绩都不理想。”
面对这么多次失败,刘松有些灰心,甚至产生不想参加2010年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想法。但在同事们的鼓励下,刘松还是报了名。为了备战这次比赛,刘松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穿着不得体、内容不够精彩、选题太难……刘松边总结以往比赛的经验,边准备比赛。学校比赛和北京市的比赛都顺利的通过了。2012年,刘松开始准备“大考”——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首先要做的是资料收集。”在综合多方考虑后,刘松将比赛的题目确定为“吸光光度法”。“这个题目听起来挺专业的,其实准备起来也不轻松。”看教材整理笔记是刘松要做的第一件事,“理科的知识讲究串联性,作为一个大学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可以追踪溯源到初中的教材中。”
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刘松在收集资料阶段要做的事情就很多。翻阅不同版本教材、不同年级教材、相关学科教材……休息时间,刘松就跑到书店边翻看教材边做着记录。
厚厚的资料准备完成,刘松又给自己布置了模拟演练环节。她跑到市场买来了大小两块黑板,用于练习板书和字体。“一个题目定得好不好,有个标准是外行听着有收获、内行听着无差错。”于是,刘松把客厅变成教室,把家人变成她的“学生”,帮助提建议。“妈妈,你又在讲吸光光度法啊。”甚至就连刘松5岁的孩子,也成为了她的计时员。
不仅如此,学校的领导、老师也给予刘松很大的帮助。“我们理学院的刘书记帮我借来教室,听我讲课。她生着病还帮我指导板书。”刘松说道。
个人的努力再加上学校的支持,最终刘松在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本报记者 盛丽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