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修理车间内,五辆大货车一字排开,车头向前倾斜,每辆货车的场地前都有“X号工位”的指示牌;对面,四组活塞装置也排成一排,对应写着“X号工位”。比赛场地一侧,一排座椅背考场,几个红字格外醒目——选手候考区。候考区有两三名选手在安静地等待。这里是北京环卫集团的维修车间,上周末,2014年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汽车修理工(大货车)决赛正在紧张进行,车间里只有工具碰撞、发动机轰鸣的声音。
两大项目 考察不同技能
“这次比赛主要分成两个区域,这边是汽车故障判断与排除,”副裁判长蒋金波指着停有大货车的区域说,“这部分主要是考核选手对汽车故障不确定性的排除手法,以及对故障点的掌握,考察的是综合能力。”
另一边,只有4个工位的“单缸活塞拆装及测量”,则是对选手基本功的考验。
此次技能大赛的总指挥、来自北京市市政管理学校的乔志锋跟裁判一样,早晨7:30就来到现场。比赛从早晨8:00要一直持续到下午4:00,33名选手分组进入。考完后的选手在完全隔离的空间内休息,直到下一组选手入场,才能离开。比赛前后不同组别的选手之间没有机会互相见面,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
乔志锋在现场显得比较轻松,对他来说,最紧张的工作在比赛前一天的下午。“根据规定,比赛前半天集训裁判,以防泄题。所以昨天下午对来自3个单位的裁判进行了培训,告诉工作人员故障点设置在哪儿、怎么设置。”
这场市级大赛的承办单位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使比赛更加规范,保证公平性,大赛邀请了第三方作为评审,裁判来自3个不同的单位,避免了“偏向”的可能。
现场,考察基本功的单缸活塞拆装及测量规定时间是35分钟,汽车故障判断与排除的规定时间是40分钟,两项比赛加起来的75分钟内,选手都要聚精会神,没有分心余地。
下午比赛 上午就来候考
虽然比赛时间被安排在下午,但选手王岩早晨8点多就到了北京环卫集团。跟他一样,其他选手也是一早就到了赛场外。
“我们单位在南四环那边,早晨5:20从家出来,7:00到的单位,然后从单位统一坐车来的这儿。”王岩这不是第一次参加比赛,每次他的成绩都可以进入决赛前十名,他还是上一届比赛的第二名,已经取得了高级技师资格。
考场外,王岩并不怎么说话,他打开笔记本,慢慢翻看,对应笔记重新梳理检查汽车故障和修理故障的流程。因为不知道会出什么故障,也不知道题目会设置哪些得分、扣分环节,他看得格外仔细。
“我感觉竞争越来越激烈,可以说这次比赛已经代表了大货车的最先进水平,起步已经是技师的题,决赛是技师加高级技师的题,国内最先进的排放欧三、欧四的机型也全都用上了,感觉一次比一次难,考得越来越深,起点越来越高。”王岩说。
12:20分,轮到王岩检录,手机也已经上交,进入维修车间。这个时候起,他不能再看任何笔记,只有静心等待。
接近13:00,王岩进入比赛场地,开始操作。
单缸活塞拆装及测量,王岩拆完缸体装置,把活塞放在一边,按规定倾斜、做记号,清洁积炭,做完全部流程,开始测量,全程只用了20分钟出头。
“其实不知道裁判是否认可这种操作手法,我就是想尝试一下。”
在汽车故障判断与排除环节,王岩用了33分钟。事后他说:“如果单从活儿的量上来说,非常简单。但是要想把细节做好、得高分,很难。”比如在传感器的检查上,有些人什么也不测量,直接接电脑看电脑故障板上的数据;而有些人会把插头拔下量电压、电阻,然后再看电脑故障板上的数据。细节之间,得分项就产生了差距。
“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现在的考试挺好,把得分点、扣分点都细化了,还允许选手有点儿小创新和小失误。”王岩说。
意外环节 裁判现场商议
“有个选手在测量单缸的时候,把缸体侧过来量的,怎么评判?”一名裁判找到蒋金波询问。
对缸体测量时,应保持其竖直方向。在日常的实际操作中,也鲜有倾斜缸体测量的实例,因为这样测量容易造成较大误差。因此,在评分规则上,并没有对这一操作手法进行规定。可是在比赛时,不知是出于紧张还是什么原因,居然有选手倾斜缸体测量。
几名裁判紧急聚头,商议评分办法。
“因为是会造成误差的操作手法,所以要扣分。如果与日常操作手法不同,但是不影响质量、效率,这种手法不需要扣分。”蒋金波当场给出标准。
在参加决赛的33名选手中,绝大多数选手都保持了竖直测量,仅有极个别选手出现失误。
□本报首席记者 边磊/文 记者 于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