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25人劳动争议群体案件 48小时圆满解决
“你们能给我们做主吗?要不然……”25名年轻人刚走进西城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领头的职工就大声嚷道。
这些人为什么情绪如此激动?原来,他们都是一家饭馆的员工,这天,像往常一样,送走了最后的客人后,主管要求他们大扫除,并允诺结束后发本月工资。大家满心欢喜地干完活后,主管却突然宣布:“饭馆从明天起停止营业,今晚锁门,所有人马上离开公司,住宿舍的今晚搬出。”
这下,员工们急了。来自外地的他们,在北京举目无亲。如果就这样离开饭馆,晚上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经济补偿了。而他们中,在这里工作时间最长的,已经干了8年。公司没有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也没有支付过加班费。
与公司负责人协商无果后,这些满心委屈又怒不可竭的年轻人找到了位于白纸坊东街甲12号的西城区南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
“当时,这些年轻人的情绪都很激动,甚至有人表示如果解决不了,就去上访。情况确实很紧急。”北京市华泰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也是调解中心律师团队的负责人王天任回忆说。
为了稳住这些职工的情绪,王天任一边指导他们填写调解申请书,一边将情况向西城区总工会副主席王忠山、权益部部长贺瑞丰进行了汇报。区总工会当即启动了应急调解机制,并成立了调解小组。
在了解了每个人的申请请求和基本情况后,调解小组立刻决定,将公司法人和主要负责人“逼”出来。几经较量后,公司法人和主要负责人终于在当天晚上露面了。
“我抓住这个时机,一方面,要求这些职工先不要离开调解中心,另一方面做公司责任人的工作。经过三轮谈判,他们终于在第二天凌晨4点达成协议。” 王天任介绍说,“进行到此时,案件已经可以告一段落了,我们也已经很疲劳了,但我们认为,如果想使事件得到圆满解决,给员工的补偿款要马上支付。在我们的要求和监督下,公司负责人筹集了履行款。”
第二天下午2点左右,这起25人的劳动争议案件终于在接案48小时内,得到了解决,没有发酵为重大的群体性事件。
现实:
工会并非万能 联动机制完善调解体系
案件得到圆满解决,工作人员都很兴奋。
“我们也在思考和总结,这件事件能够如此迅速解决的关键是什么?我想离不开我们区总的快速反应,离不开律师的机智果断,更离不开我们长久以来,对劳动争议工作的重视。” 贺瑞丰说。
近年来,西城区总工会在健全强化企业调解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的同时,依托三级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争议调解体系,在所有街道依托工会服务站、社保所或司法所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同时,充分发挥工会调解员的作用,扩大职工法律服务律师队伍,提高专业化水平。争取将所有劳动争议都化解在源头、化解在基层。
这些工作都在此次25人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尽管如此,贺瑞丰却再三强调:“面对劳动争议,工会不是万能的。”
确实,自2009年8月起,西城区就建立了由工会、劳动保障局、司法局共同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三方联动机制。2010年,按照市总工会要求,又形成了工会、人力社保、司法、法院、信访参加的劳动争议调解五方联动,随后,企联也加入进来,形成了六方联动。
贺瑞丰介绍说,从2009年起,劳动局仲裁移转西城调解中心进行案前调解的案件数逐步提升。这种做法使调解中心的工作达到满负荷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西城区仲裁的调解结案率,使区仲裁受理案件不能按审限完成调解、裁定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工会与联动部门的主动合作、配合的情况,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2011年9月召开的那次由我们区工会权益部、人社局仲裁科、律师团队参加的联席会议,我印象特别深刻。”贺瑞丰回忆道,“那次会只开了两个小时,但我们与人社局方面就南区案件接转、律师团队管理、六方成员单位的培训等诸多问题达成了一致。”
思考:
长效机制维护企业和谐 工会有为才有位
西城区总工会牵头下的劳动争议调解联动机制,较好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当记者询问调解中心每年接案和调解成功案件是不是越来越多时?贺瑞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并问了记者一个问题,“接案数量是越多越好吗?”
从全市范围内来看,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劳动争议案件增长较快,呈现出了井喷之势。但在西城区,贺瑞丰表示,案件并没有想象中的“大量出现”。“劳动争议案件多发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我们区由于功能定位于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的缘故,此类企业较少。” 贺瑞丰说。
劳动密集型企业虽不多,但西城区的很多金融企业,却大量采用了劳务派遣员工,为“同工不同酬”问题埋下了隐患。同时,区域内还有大大小小的饭馆、餐饮门店,由于经营者法律意识不强,用工不规范,也成为了劳动争议多发的“重灾区”。
为此,近年来,西城区总工会不断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不仅定期开展“公益律师进社区”活动,还在区域内的繁华地带设立街头宣传点,集中开展法律法规宣传。
这些点、面上的工作,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广大职工和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但想要从根源上减少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关键还得靠长效机制。
对于西城区劳动争议发案率的持续稳定,西城区总工会马小鹏就表示,“这得益于我们坚持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坚持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
在西城区的国有企业中,菜百公司自1996年起持续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即使遭遇金融危机,经营状况不理想的情况下,全体领导下调工资,保证了一线职工工资的增长。而北京华利佳合实业有限公司、北京市皮鞋厂等也连续十几年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在这样的示范引领下,西城区涌现出了一批典型行业和区域。西单特色街婚庆行业工会联合会,成立之际就建立了职代会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使摄影师、化妆师、服装师三种专业技术人员有了底薪。德胜街道的利玛和金丰和两个楼宇工会则成功实现了“楼宇工资谈标准,职工底薪有保障”的协商。
“有为才能有位。今年我在跟区委书记作汇报时介绍,我们工会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维权工作。工会每年接待300多批次来信、来访,都化解得很好。没有一个职工因为劳资矛盾到区政府信访办上访。书记听了,惊讶之余也表示要坚决支持工会工作。”马小鹏感慨道,“我想,在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其它社会管理方面,我们工会一步一个脚印的付出了,就能得到认可,而职工的合法权益也能够得到保障。”
□本报记者 陈曦/文 万玉藻/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