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白露后,气温的逐渐下降让人感受了深秋的凉意,因早晚温差大使得“春捂秋冻”进入了人们的养生计划。为什么“春要捂,秋要冻”?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主任赵志付教授谈道:“春捂秋冻”是一句民间谚语,非常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其中养生的学问可不小。
秋冻助身体收藏阳气
“春捂秋冻”是我国传统医学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刚入秋时,一般是凉而不寒,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与“凉”接触太少,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很好的适应,调节体温的能力就下降,人体的抗寒力随之下降,真正入冬后,就很难适应寒冷,所以适当“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增加抵抗力。
到了秋季,气温转凉,大自然阳气潜藏,人体阳气也随之转入收敛状态,只有很好地收藏,来年才能有生发的基础。《黄帝内经》中还有另外一个原则,即“阴阳制约”,相对于人体阳气来说,人体周围的秋凉气候就是阴,阴自然要制约阳,一定程度上,阴气越盛,就越有利于阳气的收藏。“秋冻”的实质即加强阴气的制约作用,其养生意义即在于此。
秋季穿衣讲究“春捂秋冻”,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可以,不过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添加衣服也是必要的。适当增衣是以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就是不需要裹得很严实,穿得发热。如果过早过快地添加衣物,就会阳气过盛,出汗多而耗伤阴液,不利于“秋冬养阴”。
老幼病弱不宜秋冻
赵志付教授强调:像老人、孩子、体弱多病的人,由于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可以“春捂”,但不适宜“秋冻”。因老人大多肾阳衰微,禁不起冷刺激,忽冷忽热的春天极易诱发那些病原体;小孩体质脆弱,加上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而且多是热敏感,热就脱衣,冷不知穿衣,所以每次冷空气来临,很多孩子都成为“感冒急先锋”。
还有那些体弱多病的人,本身就缺乏抵御外界侵袭的能力,如果不注意保暖,把最薄弱的部位都暴露在“敌人”面前,当然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果是心血管和哮喘病人,他们对寒冷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所以更应该重视。
另外,有些女性也要注意,爱美追求线条没有错,但是春季过早地换上裙装,或者秋季很冷不注意保暖,可能会造成一些身体不适的后患,像出现关节炎、风湿病等。特别要提醒那些处在经期的女性,如果不小心下腹受凉,那伤害就会很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
五个部位“冻”不得
“秋冻”时,对身体不同部位要区别对待。有五个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
头部 头作为人体“诸阳之汇”,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这个地方如果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心脑血管病人、四肢不温的人、易感风寒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
腹部 “秋冻”指的是让皮肤接受外界气温的“捶打”与“锻炼”。至于我们的内脏,是不能“秋冻”的。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肚脐是一定不能在天气转凉时受寒的。因为肚脐皮下没有脂肪,紧邻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所以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容易被寒邪侵袭。肚脐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上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注意;下腹部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脚部 脚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脖子 脖子受凉,向下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双肩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因寒冷而受损伤。
10℃以下不宜秋冻
“秋冻”也应依据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赵志付教授介绍:春捂秋冻的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
第一,先要看温度。
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在春季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秋季如连续低于这个温度以下,则要考虑适当的增加衣服。真正意义的“秋冻”,是逐渐增加衣服,同时使自己的身体增强耐寒能力。
第二,因人而异凭感觉。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春捂”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秋季如果感觉冷,身体不能承受时,应该适当增加衣服,不要一味的“秋冻”。
第三,昼夜温差也是判断“捂”或“冻”的标准之一。
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了,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
赵志付教授特别建议:现在天气逐渐转寒,对于“秋冻”养生还应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冷水浴也应在秋天坚持,不要间断。精神调养应做到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 。
当早晚气温降到10℃时,应结束“秋冻”,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糖尿病人、心血管病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及风湿、类风湿疾病患者,是根本不适合“秋冻”的。
□特约撰稿 红岩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