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于全喜、申淑敏夫妻的家庭,感到一股浓烈的文艺气息,架子鼓、笛子、手风琴等乐器成为了家庭里除了家具之外的主要“成员”。于全喜说:“乐器是我们展示才艺的‘武器’,而才艺又是我们家庭幸福和谐的纽带。”
申淑敏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家庭成员:“儿子于文涛36岁,儿媳屈文春35岁,孙子于博洋6岁,我丈夫于全喜64岁,我65岁。每次我们到外面演出,我丈夫吹笛子,我儿子弹电子琴,或者唱歌,我儿媳打铃鼓,我打木鱼,我孙子摇串铃。”记者看到了一段他们参加2011年北京市第五届家庭才艺大赛的视频。于全喜表演笛子《扬鞭催马运粮忙》。其他人员伴奏。在演奏中,有一段从慢板到快板的停顿几秒钟。于全喜说:“大人知道怎样停顿和停顿的时间。而小孙子只有3岁,第一次登台表演。我们都担心他会出现差错,没想到,他会恰到好处地停顿,之后随着节奏到快板。”为此,他们获得了这届的一等奖,奖金4000元。于全喜说:“这个奖金与其它我们得到的奖金都给孙子留着,为他学习乐器做准备,专款专用。”
“你们是怎样形成这个文艺家庭的呢?”记者不解地问。于全喜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学习了吹笛子,上中学的时候到少年之家学习吹笛子,算是科班出身吧。‘文革’时,我们夫妻先后到东北插队。我在连队里吹笛子,而她喜欢唱歌,共同的爱好,使我们走到了一起。”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们夫妻先后回到北京。于全喜到北京重型机器厂,而申淑敏到石景山区原北辛安街道工作。但是,他们的共同爱好并没有放弃。
申淑敏说:“我们的爱好也传染给了儿子。记得石景山游乐场开张的时候,我们家就为游乐场出节目。当时,我婆婆、儿子都参与了演出。那时,我们还挺忙,有点‘走穴’的味道,从这个台演完之后,赶紧到另一个台上演出。这样我们家庭的演出也在石景山小有名气了。”于文涛说:“我的遗传基因里也有文艺基因。我长大后,也学习了许多乐器,比如,电子琴、手风琴,还有唱歌。我参加了两个乐队,又是演奏,又是唱歌,哪里缺人,我补哪里。我还经常随父母一起演出。现在石景山的哪个部门需要我们出节目,我们都参加。只是我参加工作后,有时能请假参加演出,有时请不下假,只好我父母去演出了。”
这样的家庭对儿媳屈文春有什么影响呢?屈文春说:“我很喜欢这样的家庭,我也爱唱歌,共同的爱好使我与丈夫走到了一起。我们的家庭很和谐。我也是有时间就参与演出。”
现在,家里有了第三代了。于全喜说:“我们正在培养第三代。值得骄傲的是,他参加了北京市第五届家庭才艺大赛。他是这届大赛最小的演员。我曾经在参加一次家庭才艺大赛上说过,几年以后,我会带着自己的孙子参加大赛,这个许诺实现了。孙子正在学习打架子鼓。”
幸福的家庭有不同的幸福内容。而这个家庭的幸福来自吹拉弹唱。
石景山区古城街道居民 申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