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阎义 马超 文/摄
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在这30多年里,我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这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有的巨型企业轰然倒塌。不愿做“亡国奴”的国企,在市场的阵痛中,苦苦求索在夹缝中生存的出路:在四处碰壁中,找寻正确的道路:“北冰洋”再掀饮料市场波澜,“二汽”开上了“北京现代”的高速路,“白菊”又散芬芳,京棉再次洁白。(第21期)
我们睡了 他们开始忙碌
——本报记者独家探访京城夜班族
本报记者 杨琳琳 阎义 黄葵 张江艳 余翠平 李张光 王卓 陈艺 万玉藻 于佳 文/摄
摘要:当夜幕降临时,也许你已经躺在温暖的床上进入了梦乡,但是他们却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为挽救生命做最后一份努力,为一方平安英勇奋战……记者走访了我市夜班公交司机、医生等行业,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第23期)
3·15话题
警惕职工网购陷阱
真实网购受骗案例
本报记者 刘芳远 博雅 王卓/文 邱勇/摄 王巍/制图
摘要:网购是时下最普遍、最快捷的购物方式,与此同时网络欺诈也成了消费者投诉重灾区。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职工真实网购受骗经历,让专家给职工们支支招。(第25期)
客服的工作压力咋克服
——探访客服工作的辛苦和解难之道
本报记者 高铭 闵丹 于彧 杨琳琳 万玉藻 文/摄
摘要:12306客服中心春运期间一天24小时接听3万多个电话,每人大约接听300到400个电话……他们的压力都很大。本报记者探访不同行业的客服人员,看看他们的压力到底如何解?(第26期)
高危工作 被值得敬重的他们承担
——探访高危工作职工的今与昔
本报记者 王卓 高铭 阎义 孙艳 周世杰 邱勇 陈艺 孙妍 文/摄
摘要:在传统的职业中,采矿业,建筑施工行业,高空作业的行业、消防爆破行业都属于高危职业的范畴。尽管目前高危行业的保护措施越来越好,几乎可以把危险降到最低,但在这些行业工作的职工们,在工作中敢于勇挑重担,把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扛在自己的肩上。(第27期)
清明时节 情纷纷
倾听人生路上的真情故事
本报记者 高铭、王香阑、盛丽、余翠平、阎义、王卓、杨琳琳/文 万玉藻/摄
特约撰稿人 夏茂平、彭立昭、朱子、红岩、邹松华、张宁、乔茹亚
摘要:“不忘先烈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华魂”。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人们清明祭祖、扫墓,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更饱含对先烈的悼念。他们的贡献,我们会铭记;他们的精神,我们去传承。(第28期)
时间去哪了?
关乎职工对人生的掌控
——本报调查性话题报道
本报记者 阎义 高铭 杨琳琳 白霖 文/摄
摘要:记者到街头采访、定点采访、对位采访了百人,发现每个人都能够说出自己的时间都到哪儿去了。90%的人把时间交给了事业,10%的人把时间用在其它方面。百人之中把时间花在劳动之余又都在干什么呢?把时间融入进了情感的占30%。把劳动之余的时间留给休闲的占70%。总之,他们都很珍惜时间,热爱生活,期盼工作会更好。(第29期)
北京巧娘 巧思点亮不曾敢想的梦想
——独家探访北京巧娘的奋斗足迹
本报记者 盛丽 任洁 高铭 阎义 王卓 杨琳琳 于彧 万玉藻 孙妍 文/摄
摘要:巧娘开始是一个人,现在巧娘是一群人,巧娘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制作出创意非凡的手工艺品,刺绣、蛋雕、剪纸、布艺、珠编、草编……各种各样的手工艺项目,开始只是丰富一些“剩余劳动力”的业余生活,现在是她们创业致富的主战场。本报独家探访了北京市的巧娘们,北京巧娘用她们的巧手扮靓了自己与他人的生活……(第30期)
以劳动光荣的名义
我们一路走来
——本报五一节前探访为首都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者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摘要: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本报记者独家探访了36位首都劳动者,倾听他们的奋斗历程,他们以亲身经历印证了劳动光荣成为社会审美主旋律的必然;工会主席和学者以劳动光荣为话题,论证了对劳动者的表彰并非仅是精神慰藉,而同样是社会形成的共识:让五一真正成为劳动者的节日,应该从文化开始,从自豪开始,从敬重开始。(第31期)
母亲
在这里
——本报母亲节特别策划报道
本报记者 高铭 阎义 王卓 杨琳琳 黄葵 刘欣欣 于彧 盛丽 孙艳 文/摄
摘要:在2014年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特别策划独家访问7位明星和12位职工,听他们谈母亲与当母亲的故事;探访工会给职工中的小母亲的呵护;摘选陈毅将军和冯玉祥将军曾经的母子深情。感悟母爱,这是一种绵延、细腻的爱。(第32期)
职场夫妻档
职场比翼鸟飞得还好吗?
——探觅那些同在一个工作环境中的夫妻们
本报记者 杨琳琳 高铭 阎义 马超 王卓 周伟 于彧 张江艳 陈艺 通讯员 贺东杰 文/摄
摘要: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然而,真当同事战友情发展成爱情,夫妻二人同在一个单位,或是夫妻同干一个工种时,经营过程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职场中的夫妻档到底怎么样?面临什么样的境况?是喜悦多一点还是忧虑多一些呢?其他人对职场中的夫妻搭配又有何看法呢?(第33期)
朋友圈
无朋不成圈 有情不能伤
——从微信平台看对职工生活形态的影响
本报记者 高铭 阎义 张晶 边磊 李盛 于彧 盛丽 杨琳琳 王卓 文/摄 题图摄影 万玉藻
摘要:“早晨一睁眼我就得开微信,看看有没有好友动态,赶上好玩好看的图片、段子不是转发就是贫几句。” 采访中大多数年轻人睡前最后一件事和醒后第一件事都是拿起手机,登陆微信,刷朋友圈,看圈里面各种好友状态、各种情感领悟心灵鸡汤、各种分享链接求赞点名以及各种流行段子……圈中的生活有情、有趣、有志、有商机……(第34期)
致童年
让我们永远荡起双桨
——六一国际儿童节特别策划报道
本报记者 高铭 阎义 黄葵 盛丽 任洁 杨琳琳 特约撰稿 夏茂平 郭大誌 马丽 通讯员 张小魁
摘要: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本报独家策划采访了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演唱者张筠英和她的爱人,回忆他们的甜蜜往事;曾经的童星杨幂和林妙可的父亲母亲,听他们讲述她们曾经的故事;关注了你我身边的职工,回忆我们共同的年代,同时也采访了儿童医院的“神探”贾立群和舞蹈教师韩洁,了解天使们对儿童的关爱…… (第35期)
幕后劳动者
未见其人 但享其福
——本报特别策划报道
本报记者 盛丽 高铭 阎义 任洁 于彧 李一然 王卓
陈艺 文/摄
摘要:公交车管员,乘客坐公交见不到他们,但公交的安全运行离不开他们;有线电视的缆线维护人员和机房管理人员,我们虽然见不到他们,但是电视信号的稳定,电视节目的收视正常他们的工作不可或缺……他们,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他们,默默地坚守岗位;他们,站在成功人士的背后。(第36期)
父爱
坚实的胸膛 不灭的灯光
——本报父亲节特别策划报道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摘要:父亲和母亲一样是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人物;而父爱,却没有像母爱一样那么直白。而父爱只有经历时空的转换才能够找到。但是,找到后你又会发现,这些又都在很遥远的地方,因为曾经的父爱早已被我们远远地抛在身后,父爱成为了不灭的灯光永远照亮前方的路。当自己为人夫为人父后,感受则更加深刻。 (第37期)
世界杯
熬乐了球迷 熬苦了职工
——探访看世界杯和为看世界杯服务的职工们
摘要:4年等一回,备受期待的2014年巴西世界杯热战正酣。世界杯,不仅是球迷的狂欢节,更凝聚了各行各业职工们的汗水,真是看乐了球迷,熬苦了职工。这些职工有参与世界杯报道的媒体,有足球解说员,还有为球迷看球服务的普通岗位上的人员……我们一起追的世界杯,在欢呼后,在经历情绪的大悲大喜后,留下了一个个挥之不去的故事。(第38期)
同心同德 同唱一首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采访工作在一线的党员团队和党员职工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摘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先,他们的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群众心里他们就是主心骨和贴心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面对镰刀、锤子党旗入党时的誓言。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之际,本报特别策划报道,讲述你我身边的共产党员的故事。(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