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各级工会牵头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开展。技能大赛不仅为职工提供了展现自身技能的舞台,同时也成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大量的技能人员从大赛中“破格”而出,突破了年龄、学历、职称的限制,凭借比赛的成绩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步入了技能提升的“快车道”。这些选手一路走来,在技能发展上经历了哪些变化,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本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大赛让我快速成长,我还想拿高级资格证』
“那时候家里边思想比较保守,还曾经对这个岗位有偏见,觉得好像低人一等似的。”1982年出生的强立娜,2002年来到荣宝宾馆做客房服务员,回想起最初的日子,她笑了起来。
如今,已经融入了大城市的强立娜觉得自己和家人曾经的这种看法非常幼稚。“我觉得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有一份强烈的责任感,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要好好把它做起来。”
从刚到北京的一名普通客房服务员,到如今成为宾馆经理,在燕郊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有了自己的爱人和7岁的孩子。回顾这一切的收获,她说都受益于2010年的一次比赛,一次深深改变了她工作、生活的比赛。
2010年,强立娜已经被提升为客房部门的主管。那年下半年,在领导的带领和动员下,她组织职工参加北京市劳动服务技能大赛。为了起带头作用,她报名参加中式铺床比赛。
“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大家踊跃报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己想走出去看看。觉得自己的技术在我们这个宾馆算是拔尖的了,但是不知道出去之后跟外边的人比一比会是怎样。”她向记者说起报名的原因。
初赛是采用分组比试的方式,强立娜所在的小组有4个单位的30多人。最后一个出场的她稍微有些紧张,但由于是“主场作战”占据一定优势,她完成的非常标准。中式铺床比赛标准非常严格,裁判拿着尺子精确到1cm的丈量。一旁的同事听到给强立娜检查的裁判自言自语地说,我还真不信找不到问题。
以优异的成绩晋级复赛,最终通过比赛强立娜拿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客房服务员中级证书。她记得非常清楚,拿到证书后3个多月,她被总经理叫到了办公室,首先肯定了她的工作,认可了她为宾馆争光了,也在员工当中树立了榜样。谈话的最后,总经理说要将她升职为副经理,强立娜非常高兴。
“你给别人一瓢水的时候,得先准备一缸水。”这句话,强立娜始终记在心间。扎实的基本功让她在带领队伍的时候得心应手。
查房过程中,遇到职工铺的床不合格时,她并不光靠口头批评和指导,而是走上前去从这个位置上拉一拉,从那边拽一拽,亲身示范让职工知道我没有做好,以及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强立娜的榜样作用带动了宾馆职工努力提升自身技术、参加比赛的积极性。今年,朝阳区朝外地区组织职工风采展示大赛,在中式铺床项目上,荣宝宾馆报名参加的职工人数最多。不仅数量上取胜,获奖的也不少,3人获得大赛3等奖,强立娜获得了2等奖。
“我还想评个高级职称呢。”谈到对成绩的期待,她有些害羞的笑起来。
『技能没有终点,梦想代表北京职工参加全国赛事』
谈起自己获得冠军的经历,宋军贤认为这与他从小就喜欢“折腾”一些简单零件有关。“几乎家用所有东西我都要拆开,搞明白,想着这个东西坏了我能不能修。”高中毕业后宋军贤选择了学习数控专业,并来到了北京金隅科技学校学习。由于母校数控专业较强大,再加上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全班专业课突出的他被特招进入北京金隅科技学校特殊集训队里。
进入集训队后,每天早8点到晚10点的严格训练磨练了宋军贤的意志,为了在训练期间别人练一次的时间里他能争取练两次,他把一日三餐改为两餐,以适应长时间比赛的强度。皇天不负有心人,在2010年5月北京市职业院校数控技能大赛中,在宋军贤参加的第一次技能比赛中,他就取得北京市学生组冠军。凭借冠军资格他还有幸成为北京市代表,在天津参加当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数控技能大赛”,最后也获得了全国第八的成绩。
“我彻底地喜欢上了数控这个行业,甚至为它疯狂。比赛完了之后我无时无刻都在学习,增加我的理论知识、工艺技巧。越是学习感觉到自己知识越少,就在我这种感觉越发强烈的时候我的学习机会又来了。我有幸的被选参加国内最高级别的数控大赛“第四届全国六部委比赛”。此次比赛分学生组、教师组、职工组。队伍强大,各有长短,对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学生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跟教师一起探讨学到许多的理论知识,一面又跟职工学到好多加工经验。当然训练的刻苦程度依旧如前,只强不弱。我感觉到很充足,每时每刻都有新东西让我学到。最重要的是我在此次比赛中认识了北京市金牌教练卫建平老师,直到后来我毕业选择了首钢机电有限公司,并成为了卫建平工作室的一员。
卫建平创新工作室有一个加工团队,其中不缺乏参加比赛的高手,在这儿宋军贤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在工厂的实践,他的潜能也很快就爆发出来了。3个月后,他就获得了认可,任命为副班长。此后的他也更加忠实自己的岗位,每日坚持比同事们早到,下班后检查各个角落,确认没有安全隐患才离开。虽然工作上小有成就,但宋军贤时刻都在关注比赛,在2014年“职工技协杯”数控大赛决赛暨全国数控大赛选拔赛的现场,记者又看到了他,作为以往的冠军选手,他和所有进入决赛的选手一起比拼参加全国大赛的资格。在赛后的采访中,他表示,代表北京职工参加两年一届全国比赛一直是他的梦想。“虽然在以往的比赛中小有成就,但我认为技能面前没有满足和终点,工作之余我在练习,上班的我还是没有周末,我依然坚持练习。我认为只有努力的学习和钻研才是实现梦想的捷径!”
『创新时刻都在进行,融入到每一天的工作』
维修商场照明、保障设备安全运行……每天,当代商城电工班的师傅们都会忙碌在不同地方,这其中就有李燕辉。
1999年10月9日李燕辉来到当代商城,成为电工班的一名成员。时光飞逝,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李燕辉也从一名年轻的电工成长为资深的老电工。现在的他可以说是电工班组的一名骨干技术人员。
聊起创新,李燕辉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不断补充新知最重要。正如他所说,在制度创新方面,他率先提出两人及以上同时工作时,设立工作负责人制度、安全负责人制度、公共用具检查负责人制度、领班工作检查制度的做法。
此外,他还建议班组每月进行两次安全技术培训,完善突发事件预案,将可能出现的事故、状态、产生原因、对策熟记于心,避免隐患。
不仅在创新上李燕辉有着自己的想法,专业工作上,他也不断钻研。他为商城一层门口加装的风幕机集中控制装置,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而且能保障设备安全运行,避免工作流程隐患;他多次勘察四处现场,绘制控制电缆的敷设路线图,制作材料单,带领班组同事,敷设了控制电缆和电源电缆;他利用业余时间,独立配制了风幕机控制箱,组装电气,配制导线;他曾参加过四次变配电室改造工程,组装临时配电箱,敷设临时电缆,制作电缆头,并安装电缆,接临时负荷线。这些看似平常的工作中,都体现着李燕辉付出的努力。
一次商城清晨启场时,五层南侧部分商场照明和商装照明未亮。李燕辉迅速对1号竖井照明柜认真检查,发现接触器A相断路。如果按照通常维修方法,需要2个小时维修时间,在此期间五层南侧将全部没有照明,严重影响商场营业。
这时李燕辉反复查找原因,他发现接触器故障原因是动触头的弹簧片过松,动、静触头长时间虚接,发热烧毁。于是,他更换新的接触器动触头和弹簧片并清除静触头氧化物,仅1分半钟就恢复了供电。
不仅如此,李燕辉还经常教授年轻电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新手的独立操作能力,他通过识图技巧、配线方法的经验介绍,使年轻电工能独立配制一个配电箱。他还指导新手制作控制盘,使年轻电工圆满完成班组领导安排的任务,并对年轻电工绘制控制电路图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提高设备可靠性。李燕辉还根据年轻电工自身特点为他们编写培训教案,把电工理论教材上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变成通俗的语言记录下来,供年轻电工学习,并加以讲解。
□本报记者 闵丹 盛丽 刘欣欣 文/摄